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篇
农学   35篇
  11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六个小麦品系的抗叶锈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供试的6个小麦品系对叶锈病的抗性状况及所含的抗叶锈基因,利用苗期基因推导、成株期抗病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检测进行综合鉴定。结果表明,6个小麦品系中,cp0262811可能含有Lr3bgLr42Lr44;cp012733177可能含有Lr2cLr3bgLr16Lr26Lr42;cp20334178和cp023924377可能含有Lr16Lr26;cp203015218可能含有Lr3、 Lr3bgLr11Lr17Lr26;cp2038432具有很好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性,可能含有Lr16Lr26Lr37和其他抗叶锈基因。测试的6份小麦材料不含有Lr1、 Lr9Lr10Lr12Lr19Lr20Lr21Lr24Lr28Lr29Lr34Lr35Lr38Lr41Lr47。结果表明,这些小麦品系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病基因,具有较好的抗叶锈性。  相似文献   
62.
CaM及各亚型基因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5接种亲和或非亲和性叶锈菌后,CaM及其亚型的mRNA表达差异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接菌后12 h内CaM 的4个亚型基因表达量与不接菌对照相比相差不大.小麦接种非亲和叶锈菌,48,72,96 h后,CaM SF-1表达量分别比亲和组合高 24.6%,26.6%,38.8%;接种24,48 h后,CaM SF-4表达量分别高出亲和组合26.8%和28.0%;在接种后24~96 h这一过程中,CaM SF-2表达量均低于亲和组合中, 而CaM SF-3表达量与亲和组合表达量相差不大.接种非亲和叶锈菌后,在第24 h 、第 48 h小麦CaM表达量分别高于亲和组合18.1% 和 47.9% ,而在第72 h和第96 h CaM表达量又低于亲和组合.上述结果暗示,CaM可能参与了小麦抗叶锈病反应,并且具有亚型特异性.小麦中CaM SF-1和 CaM SF-4可能与小麦抗叶锈病相关,CaM SF-2可能与小麦感叶锈病相关,而CaM SF-3可能不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  相似文献   
63.
23个二倍体小麦材料抗叶锈性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通过分子手段鉴定小麦基因组供体二倍体材料中可能舍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用22株小麦叶锈菌单孢茵系对23个二倍体小麦材料进行抗叶锈性鉴定,通过苗期、成株期离体鉴定,苗期室内鉴定及成株期大田鉴定,筛选出13个在苗期和9个成株期对至少11个茵株有抗性的品种.用抗叶锈基因LrP.Lr10、Lr19,Lr20,Lr24,Lr29、Lr35和Lr37的STS或SCAR标记对这些品种进行分子辅助鉴定.其中,材料Y92、Y96、Y168、Y128、Ae38、Ae43和Ae46中可能含有Lr19;Y2009、Y2034、Y2039、Y2049、Y2072和Y2073中可能含有Lr35.所测试的23个材料不合Lr9、Lr10、Lr20、Lr24、Lr29和Lr37.  相似文献   
64.
分别以棉花黄萎病菌V20的菌丝研磨物、菌丝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酶带Ⅰ、超氧化物歧化酶酶带Ⅱ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抗血清As1、As2、As3、As4。琼脂双扩散法(ADD)和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其特异性,发现这4种抗血清既可与同种的抗原发生阳性反应,也可与不同种的抗原发生交叉反应。用异种抗原黑白轮枝菌和尖孢镰刀菌吸附这4种抗血清,排除其非特异性成分后,抗血清专化性明显提高,消除了交叉反应。特异性测定表明:经吸附后的4种抗血清可以准确地将大丽轮枝菌鉴定到种的水平,但仍不能区分其生理型和致病类型。另外,当分别使用菌丝研磨物或菌丝蛋白为特异性测定抗原时,ADD检测的结果虽然一致,但前者阳性反应沉淀线粗糙,轮廓不清晰,后者的沉淀线较细,且清晰、明显。因此适宜选择菌丝蛋白为抗原进行抗血清的特异性测定试验。  相似文献   
65.
花椒枯穗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en Zanthoxylum bungeanum ear blight disease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search Base of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during 2009. Three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diseased samples and no distinct difference could be observed among them. The fungus E-1 was determin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disease by the Koch’s Postulation. Morphological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ased on ITS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the same as Alternaria alternata and the homology between E-1 and A. alternata was up to 100 percent. It indicated that E-1 was A. alternate(JQ973810).  相似文献   
66.
为筛选小麦叶锈病抗病相关基因,以从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9中获得的特异表达的168 bp cDNA-AFLP片段为靶序列,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获得2545 bp的cDNA序列,并在接菌的TcLr19叶片中进行RT-PCR验证,测序结果与RACE结果一致.tBLASTn比对发现该序列与预测的二穗短柄草的Receptor-like protein 2-like (LOC100825532)有67%的一致性(Expect=0.0).该基因包含一个213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11个氨基酸;SMART分析表明其含有6个LRR结构域,属LRR-TM类型,推测其为假定的富含亮氨酸的类受体蛋白基因,暂命名为TaRLP19,GenBank登录号为(JN872563).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属组成型特异表达类型.为进一步研究叶锈菌与小麦TcLr19非亲和反应中类受体蛋白TaRLP19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7.
来源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的Lr35基因定位于小麦2B染色体上,其抗性二叶期开始表达,六叶期完全表达,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成株抗叶锈病基因。尚未有报道发现它的表现毒性的菌株存在。本研究利用基于同源序列的候选基因法(homology-based cloning)扩增TcLr35基因组DNA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并结合I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Lr35特异性抗病基因类似序列(RGA)片段。  相似文献   
68.
应用PCR扩增到得到玫瑰黄链霉菌S. roseoflavus的几丁质酶基因的整个催化域,将其与包含信号肽区、纤维素结合区、几丁质结合区三个结构功能域的S. lividans chiC基因片段相连接,插入pET23b (+)质粒上,构建成表达载体,用来转化大肠杆菌JM109(DE3),转化子在几丁质酶培养基上表现活性。  相似文献   
69.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AFLP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Thatcher和23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F2代植株为材料,利用AFLP技术开展了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分子标记研究。共获得7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P-AGT/M-GAG289bp(3.3cM)、P-ACA/M-GGT102bp(4.1cM)、P-ACA/M-GGT106bp(4.1cM)、P-AAC/M-CAG123bp(4.9cM)、P-AAC/M-GGT203bp(5.0cM)、P-ACA/M-GGT290bp(5.7cM)和P-ATC/M-GAG293bp(9.6cM)。这些特异性片段经回收、克隆、测序得出了特异带的序列。该研究可促进遗传图谱、物理图谱的构建和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克隆。  相似文献   
70.
小麦叶锈菌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 45 %特克多胶悬剂、15 %TBZ乳油、6 -BA作保鲜剂 ,分别以脱脂棉、滤纸、水琼脂培养基为载体进行小麦叶锈菌离体培养 ,表明在 3种保绿剂中 ,6 -BA的保绿效果最好 ,且小麦叶锈病病程和症状均与温室苗期试验相当 ,45 %特克多胶悬剂次之 ,15 %TBZ乳油效果较差。一定范围内保绿剂的浓度低 ,发病快、褪绿早 ;反之 ,发病慢、褪绿晚 ,但浓度太高不仅影响保绿效果 ,而且影响叶锈病的发生。 3种保绿剂的最适使用剂量分别为 :45 %特克多胶悬剂 5 0 μL·L-1、15 %TBZ乳油 2 5 μL·L-1、6 -BA 2 5~ 75mg·kg-1。叶龄影响离体叶片的保绿效果 ,以叶龄小的初展叶效果最佳。衬垫物灭菌与否对保绿及病害发生无显著影响。三种衬垫物中 ,以脱脂棉效果最好 ,滤纸次之 ,水琼脂效果最差。试验证明以 6 -BA 2 5~ 75mg·kg-1为保绿剂 ,以脱脂棉为衬垫物 ,取叶龄小的初展叶作离体叶片 ,在 18~ 2 0℃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利于叶片的保绿及小麦叶锈菌的生长。该方法比清水法提高保绿效果 1倍以上 ,是行之有效的专性寄生菌离体培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