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17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7篇
  30篇
综合类   103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目的】 阐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籼稻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5—2016年,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控制性灌溉方式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处理为N 0、90、135、180和225 kg/hm2,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状况和氮素吸收及转运量。 【结果】 1) 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超过此范围则下降。2015年和2016年试验产量分别在施氮量为180 kg/hm2和13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与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密切相关。2) 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而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则逐渐降低。氮肥回收利用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 0.92**),施氮量为135 kg/hm2时,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氮肥回收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3) 相关分析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控制灌溉下适宜的施氮量能够促进地上部与地下部协同生长,有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 【结论】 从两年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来看,控制灌溉条件下,根据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杂交籼稻F优498氮肥用量以135~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52.
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关系的规律,明确水稻高产根系形态特征,提出相应的水氮优化管理措施。【方法】2013年以氮高效品种川农优498和氮低效品种川优6203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穗肥运筹比例的裂区试验;2014年以相同试验材料进行穴苗数和促花肥、保花肥配比的裂裂区试验;2015年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分管理方式和氮肥施用模式的裂裂区试验;分别以上述3个大田试验获得的产量、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为样本,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诊断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关系。在多重共线性严重的情况下,运用岭回归分析研究根系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些关系在年度间的重演性,确定其中普遍存在的共性规律。【结果】(1)氮高效品种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重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分别为0.0219—0.3961、0.0452—0.1379和0.0914—0.6694,氮低效品种分别为0.0084—0.6190、0.1224—0.4341和0.0818—0.4881,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年度间重演性较差,无明显共性规律;以根干重、不定根数量、长度、表面积、体积、粗分枝根长度、表面积、体积以及细分枝根长度、表面积、体积11项根系形态指标为自变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重三者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岭回归分析,氮高效品种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范围分别为0.0527—0.2728、0.0653—0.3139和0.0714—0.3158,氮低效品种分别为0.0607—0.5040、0.0555—0.4411和0.0724—0.5449,氮素吸收利用与根系形态的关系规律年度间存在较大差异;2013—2015年,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抽穗期根系形态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8,P0.001,表明抽穗期根系形态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是共性规律。(2)在以抽穗期根系形态指标为自变量,产量为因变量的岭回归方程中,氮高效品种的粗分枝根长度标准回归系数最高,对产量影响最大;对氮低效品种而言,细分枝根表面积的增加对产量提高最有利。(3)常规施氮量(150 kg·hm~(-2))下,优化施肥模式为穗肥占比40%,且保花肥的比例达到或超过50%,其结合交替灌溉,有利于优化根系形态;SPAD指导施肥模式下,施氮量较优化施肥减少(由150 kg·hm~(-2)降为120 kg·hm~(-2)),采用常规灌溉比交替灌溉更有利于根系形态优化。【结论】水稻抽穗期根系形态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能够优化根系形态提高产量。常规灌溉结合SPAD指导施肥或交替灌溉结合优化施肥均有利于氮高效品种抽穗期粗分枝根长度的增长和氮低效品种细分枝根表面积的增大,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53.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四川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南山  马均 《中国稻米》2005,11(4):22-23
本文在总结近年四川省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四川省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特点、增产机理、应用效果和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254.
水氮互作下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孙永健  孙园园  李旭毅  郭翔  马均 《作物学报》2009,35(11):2055-2063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设“淹水灌溉”(W1)、“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施氮量处理,研究对水稻氮代谢酶活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各生育期水稻氮代谢酶活性与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与氮对水稻各生育期氮代谢酶活性及氮素吸收利用有显著互作作用,W2相对于其他灌水处理有助于拔节至抽穗期水稻吸氮量的增加,提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而且与施氮量为180 kg hm-2 耦合能达到提高氮代谢酶活性、增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目的,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施氮量达270 kg hm-2 时水氮互作优势减弱,不利于3种灌水方式下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的提高,还会导致产量及氮效率的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水氮互作下各氮代谢酶活性与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据此可将各生育期功能叶GS活性作为准确判断水稻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指标;并可将抽穗期剑叶中NR、GS、GOGAT及内肽酶(EP)活性作为综合评价水稻产量及氮效率的指标。  相似文献   
255.
介绍了剑河县南明镇八十村烟水配套工程项目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分析了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6.
赤霉素在再生稻上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霉素具有打破休眠、促进萌发、提早开花等功效。目前,赤霉素已大量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并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赤霉素应用于再生稻,国外研究认为可促进再生芽的萌发,增加再生苗数,但无增产效果。在我省再生稻生产上,也有应用赤霉素而获再生稻增产的生产实践,但对施用时期、浓度、剂量等均无一致认识。为此,本试验采用不同时期、浓度喷施赤霉素,以探讨赤霉素对头季稻、再生稻的作用及适宜的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257.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中稻D优95、冈优22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可以明显地提高稻株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量,尤其是生育后期,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对N、P、K的吸收强度仍较大,特别是N素,积累量多,干物质的生产与积累也较常规栽培大而快,表现出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齐穗后穗部N、P、K的积累仍有较大比例靠齐穗后的吸收,且穗部干物质的积累来自于齐穗后的光合作用的比例较大;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还可提高N、P、K及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经济系数及单位N、P、K的生产效率。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本田最佳密度为11.25~15.00万穴/hm2,比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258.
四川丘陵地区水稻害虫无公害防治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一民  马均  金洪  廖晓殉  侯太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78-6178,6189
[目的]缓解四川丘陵地区水稻生产因化学防治而带来的生态压力。[方法]在四川丘陵地区采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药学实验室研制的无公害农药瑞香素进行田间应用试验,以及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等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瑞香素1号与瑞香素2号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1.5%和83.3%,能大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杀虫灯单灯的有效控制半径约为100m,对天敌安全,且能较大程度减少防治成本。[结论]该研究为该区水稻生产的控害保产和无公害稻米的生产提供了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259.
麦秆还田下水氮耦合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麦秆还田下不同水氮耦合对麦茬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设置不同水分处理方式(干湿交替灌溉、淹水灌溉)、氮肥运筹 [总氮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3∶3∶4(N1)、7∶3∶0(N2)、不施氮(N0)]和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翻埋还田、秸秆不还田),测定还田秸秆氮素腐解率、水稻籽粒产量及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干湿交替灌溉促进了秸秆氮素释放,使水稻在拔节期后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提高4.85%~33.92%,提高成熟期茎鞘氮素转运能力,穗部氮素吸收量提高了10.73%~16.42%,最终提高有效穗数并增产2.51%~3.77%。秸秆还田释放氮素营养,提高拔节期后的水稻地上部氮素积累量5.15%~53.21%和成熟期叶片氮素转运能力,提高穗部氮素吸收量4.93%~ 43.91%,最终增产9.62%~18.33%。施氮促进了秸秆养分释放,提高了水稻植株氮素吸收与转运能力,增加了有效穗数并显著增产16.21%~28.31%。对比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优化施氮(N1)模式与淹水灌溉耦合传统施氮(N2)模式,前者促进了各时期的秸秆养分释放,提高了地上部氮素积累能力和茎鞘及叶片的氮素转运能力,并显著提高了氮肥回收利用率7.27%~26.06%。【结论】麦秆全量翻埋还田条件下,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优化施氮的水氮耦合模式可促进秸秆氮素释放,有效提高水稻氮素积累及利用能力,提高氮肥回收利用率与水分利用率,为本研究中最适水肥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260.
以烤烟新品系JSZX–09–011杂交一代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钾肥施用量(K2O施用量分别为135、180、225 kg/hm2)和基追比例(钾肥基肥和追肥比例分别为3∶7、5∶5、7∶3),研究攀西烟区“前干后湿”钾肥调控对烤烟烟叶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施用量180 kg/hm2条件下,烟株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以及最终产量等较均其余处理表现出较大优势,前钾后移则能有效改善烟株冠层结构,提升其光合作用; 随着追肥比例提高,冠层叶片SPAD值显著增加,有利于提高烟株光合作用,烟碱含量则有降低的趋势,糖碱比、钾碱比趋向协调,烟叶品质明显提高。在攀西烟区供钾量180 kg/hm2,基肥和追肥比例为3∶7,有利于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协调,提高烟叶工业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