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79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3~4叶期接种,并于接种后1~10天内连续取样,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病菌侵入的初期,叶绿素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在病菌侵染后7~10天时,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另外,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其次为6号生理小种,而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其中1号,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初步认为叶绿素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2.
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及“八五”攻关学术交流会,于5月18日~2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200多位大豆科研和生产单位、大专院校的领导和专业人员参加了会议。国家农业部、中国作物学会、农业部大豆专家顾问组、《作物学报》、《作物杂志》、《中国农业科学》、《大豆科学》和《大豆通报》杂志社也派员赴会和指导。会上,首先第三届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金陵作了本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王连铮研究员传达了全国人代和政协两会期间宋健、陈俊生国务委员召集的大豆生产和科研座谈会精神,大家为我国大豆  相似文献   
93.
巴西四个大豆灰斑病鉴定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反应李海英,杨庆凯,颜世文(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种子公司)大豆发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外均有报道。美国采用16个鉴别品种,鉴定出12个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1]。巴西采用1...  相似文献   
94.
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初报刘忠堂(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哈尔滨150086)何志鸿杨庆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国家“九五”农业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中的“大豆大……  相似文献   
95.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而感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比对照下降。这表明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的大小与大豆抗病性成正相关,可以作为大豆品种抗性鉴定的一个重要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6.
大豆对灰斑病菌毒素的抗性及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灰斑病毒素是从大豆灰斑病菌 (CerosporasojinaHara)中提取出的一种能使大豆植株产生毒害的物质。由于不同大豆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利用大豆灰斑病 10个生理小种和 5 0个大豆品种及抗感杂交组合的F2 代 ,结合田间接种鉴定的结果 ,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毒素的抗性反应及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大豆灰斑病毒素鉴定与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的基本符合率为 6 2 .37%,供试组合对大豆灰斑病 7号生理小种毒素的抗性受到 1对显性单基因的控制。毒素鉴定具有不受生育期、环境条件限制 ,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是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7.
黑龙江省大豆蛋白质油分及蛋白质组分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2份东北大豆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表明,在各种氨基酸中,脯氨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以甘氨酸为最低;蛋白质和脂肪的变异系数都较小,说明该性状在遗传上较为稳定.根据主成分分析,从19主成分中选取前3个主成分对大豆品种品质进行评价,筛选出9个综合品质性状较好的品种.通过聚类分析将全部供试品种分为6类,各性状在类群间存在差异.在  相似文献   
98.
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38  
杨庆凯  李季文 《大豆科学》1994,13(2):157-163
本文根据两次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荐研讨府的100多位专家,科技人员和行政干部的论文和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写成。总结归纳了大豆重迎茬现状,危害和对策。从病虫害和土壤营养两个方面分析了重迎茬大豆的危害从而促进大豆生育三个方面总结了防治重迎茬危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9.
大豆油分和蛋白性状的基因定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应用美国品种Chrleston(♀)和中国品种东农594(♂)得到的154个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含有163个SSR标记、覆盖1835.5cM、由20个连锁群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2002年群体的油分和蛋白数据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了6个QTL,其中oil-4和pro-2三个位点位于同一连锁群N上.  相似文献   
100.
栽培密度对高油大豆籽粒产量及品质影响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栽培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重和籽粒重在不同密度间均存在在显著差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的栽培密度下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籽粒重随密度(在供试的密度范围内)的增加而提高。在14.5万株/hm^2栽培时,生物重达最高,籽粒重和脂肪含量在15.75万株/hm^2时达最高,蛋白质含量在12.25万株/hm^2栽培时达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