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79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及杂种后代,在不同肥力条件下表现各异的适应性。瘠薄土壤条件下,植株高大繁茂、多分枝、进化程度低的为适应的生态型。肥力水平较高条件下,主茎发达、百粒重高、进化程度高的集约型品种表现适应。中等肥力水平下,株高适宜,有一定分枝能力和粒茎比较高者为适应生态类型。无论品种类型及生态条件如何,大豆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本试验得出的规律,提出了移动生态育种的概念。  相似文献   
42.
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与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以病斑大小和病斑数量的两个指标作为灰斑病抗性鉴定的分级标准。以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50份材料用不种单一生理小种分别接种鉴定,其结果表明:灰斑病生理小种既有遗传差异的一面,也有互相影响的一面。抗病品种抗多个生理小种,对某一、二个生理小种即使感病,程度也轻;总之,感病品种往往感染多个小种,对某些小种表现的抗性也是低的。F_1—F_4代杂种后代的遗传分离调查表明,在田间多生理小种存在的情况下,以病情等级作分离情况调查,抗病性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43.
本文用113个中熟组合的2140个F_6代系选株行的田间目测鉴评资料,从目测等级不同株系的实测产量、农艺性状差异及目测等级与性状相关性、目测等级与入选率关系的4个方面讨论了目测选择作为田间初选株系的效果和可行性,并以此讨论了田间目测鉴评选择在大豆杂交后代的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4.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MS微量元素、2 ,4 D、萘乙酸、脯氨酸和腺嘌呤的浓度对 5种基因型大豆未成熟子叶愈伤形成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MS微量元素的浓度对出愈率和胚胎发生率均有显著的作用 ;在MS培养基中附加 2 ,4 D、萘乙酸、脯氨酸和腺嘌呤对愈伤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量元素浓度对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有明显的影响 ,各基因型间在胚胎发生时所需激素种类和浓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5.
本文利用黄种皮大豆作胞囊线虫抗源和当地感病栽培大豆杂交,分析盆栽鉴定方法及3号小种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在高密度起始胞囊情况下,不同大小的盆不影响品种胞囊数表现,小盆便于观察和区分鉴定株的抗性;在当地大豆生育期间连续3次盆栽鉴定,各期品种抗性表现一致,胞囊线虫侵染力相似;后代 F_1抗性表现隐性 F_2,代分离抗性表现为受3对隐性基因控制,此代是盆栽鉴定抗性的重点。  相似文献   
46.
大豆灰斑病抗感标准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曹越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2,21(2):113-116
大豆灰斑病抗感鉴定标准的确立一直是抗病育种及抗病机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以大豆杂交组合的后代为材料,从各组合F2植株的病情分布、F3株系的抗感分离以及植株抗重复再侵染能力的角度,对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感鉴定标准进行研究。提出:在用混合菌种对大豆材料进行田间接种的条件下,大豆灰斑病的抗感鉴定标准应定在病斑型级数为B2处,即植株叶片的病斑数量不能超过5-8个。  相似文献   
47.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8.
大豆不同品种豆腐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黑龙江省7个出口和计划出口的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品种在制成豆腐的数量(豆腐湿重,豆腐干重)和质量(色、味、蛋白质含量)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品种蛋白质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粒大小等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蛋白含量高的品种,出豆腐多,并且豆腐的蛋白含量亦高。进一步分析还指出,可溶性蛋白含量较粗蛋白含量与豆腐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更密切。种子蛋白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间虽为正相关,但未达显著(n=8,r=0.612)。通径分析更进一步表明,豆腐的数量和质量主要是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因此选择蛋白含量高,特别是可溶性蛋白含量高的大粒品种,可以满足豆腐产量高、质量优的需要。同时还比较了不同品种间吸水数量和速度上的差异,讨论了豆腐产品和加工工艺上各品种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49.
利用育种中常用的回交方法,对5个回交组合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条件下,研究后代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双亲抗、感性差异大的组合,后代分离出的抗病材料略高于或接近于双亲抗病的组合;后代与抗病亲本回交一次的BC12F2和与抗病亲本回交二次(BC22)的后代所分离的抗病材料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1/4。  相似文献   
50.
不同类型组合大豆杂交后代灰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实验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条件下,利用五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的F_1、F_2、F_3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双亲抗感差异大的组合较双亲抗感差异小的组合的F_2代变异系数高32.4%,但到了F_3、F_4代变异系数之比仅为1.08:0.96。双亲抗感差异大的(抗×感)、(感×抗)组合的抗性随世代的升高而下降;双亲抗感差异小的(感×感)、(抗×抗)组合的抗性随世代的升高而提高。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杂交后代抗性遗传规律的原因,以及在抗性育种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