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9篇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田连作条件下种植大花生品种"山花108",以冬闲期免耕晾晒土地后整地种植(冬闲免耕露地,MGLD)为对照,设置冬闲免耕覆膜(冬闲期免耕晾晒土地后整地覆膜种植, MGFM)、冬闲翻耕露地(冬闲期翻耕晾晒土地后整地种植,FGLD)、冬闲翻耕覆膜(冬闲期翻耕晾晒土地后整地覆膜种植,FGFM)、冬闲压青露地(前茬花生收获后常规种植冬小麦,于花生种植前粉碎还田后整地种植, YQLD)、冬闲压青覆膜(前茬花生收获后常规种植冬小麦,于花生种植前粉碎还田后整地覆膜种植, YQFM)5种处理,探究对连作花生叶片衰老、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冬闲翻耕与压青处理均可提高植株功能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同时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延缓叶片衰老,进而增加荚果产量。YQFM、FGFM、MGFM处理的荚果产量较YQLD、FGLD、MGLD处理分别增加5.11%、6.77%、3.70%;与MGFM处理相比, YQFM、FGFM处理分别增产14.83%、8.30%;与MGLD处理相比, YQLD、FGLD处理分别增产13.30%、5.18%,并且增产幅度由高到低依次是YQFM、YQLD、FGFM、FGLD、MGFM处理。冬闲压青覆膜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42.
小麦-花生一年两熟是解决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粮油自给的重要途径,小麦收获后复种花生是麦油两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本试验在前茬小麦收获后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耕(DT)、旋耕(RT)、免耕(NT)和2种秸秆还田方式——全量还田(S)、不还田,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后复种花生水分利用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和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降低了0~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及籽仁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在相同的耕作方式下,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0~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以及籽仁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43.
以大花生品种606为材料,选用N-P2O5-K2O含量相同的普通复合肥和控释复合肥,设置不施肥(CK)、拔节期施普通复合肥(JCF)、拔节期施控释复合肥(JCRF)、挑旗期施普通复合肥(FCF)、挑旗期施控释复合肥(FCRF)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及施肥方式对麦套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处理的F_v/F_m、F_v/F_o和ΦPSⅡ在结荚期之前差异不显著,但在饱果期与成熟期显著高于JCF处理;根系活力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F_v/F_m、F_v/F_o和ΦPSⅡ基本一致;控释复合肥处理的SOD、POD和APX在花生苗期无明显差异,但在中后期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且小麦挑旗期追肥处理效果优于拔节期追肥。控释复合肥处理对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花生产量,JCRF处理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较JCF分别提高5.1%和7.6%,FCRF较FCF处理提高5.9%和8.0%。表明在施NP2O5-K2O等量的条件下,控释复合肥能够满足花生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性能,增强根系活力和NR活性,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中后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有助于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提高麦套花生产量。两类型肥料对小麦和花生两种作物产量的提高均以挑旗期追肥效果最佳,拔节期追肥次之。  相似文献   
44.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11—2012和2012—2013年生长季,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比例;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5%、6.4%和5.2%。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尤其是0~30 cm和30~60 cm土层。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因此可作为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下适宜推荐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45.
施氮期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影响及其抗倒伏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氮肥施用模式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与积累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2011-2012和2012-2013生长季,选用济麦22 (抗倒伏)和山农16 (不抗倒伏)品种,分析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处理的茎秆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其与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关系。各处理总施氮量为240 kg hm−2,其中80 kg hm−2播前基施,其余氮肥按4种模式追施,分别是起身期和孕穗期各一半(N1)、拔节期全施(N2)、拔节期和开花期各一半(N3)和孕穗期全施(N4)。与N2和N3处理相比,N1和N4处理的茎秆木质素含量高,茎秆抗折力大,茎秆抗倒能力强。各处理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其中N1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N2处理第2节间形成后0~7 d时PAL、TAL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第2节间形成后21 d时迅速下降;N3处理第2节间形成后0~21 d时PAL、TAL和POD活性低,但开花期(21 d)追氮延缓了3种酶活性的降低;N4处理显著提高了第2节间形成14 d后的酶活性。在乳熟期和蜡熟期,两品种的基部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均以N1和N4处理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并且N1和N4处理的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孕穗期追肥的N1和N4处理有助于提高茎秆中PAL、TAL、POD活性及木质素含量,提高小麦茎秆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能力,降低小麦倒伏面积和倒伏程度。  相似文献   
46.
小麦-花生一年两熟是解决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粮油自给的重要途径,小麦收获后直播花生是麦油两熟的主要种植方式。试验在前茬小麦收获后设计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2种处理因素,共6个处理:旋耕秸秆不还田(RT)、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免耕秸秆覆盖(NTS)、深耕秸秆不还田(DT)和深耕秸秆还田(DTS)。研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在0—10 cm土层中,与深耕处理和旋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增加了大粒径团聚体的质量比例,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而深耕处理主要改善了10—20,2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深耕处理还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在相同的耕作方式下,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增加了粗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以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DTS处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比DT处理分别增加了10.89%和14.65%,RTS处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比RT处理分别增加了10.00%和11.77%,NTS处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比NT处理分别增加了16.31%和19.82%。处理间比较,与其他5个处理相比,DTS处理不仅改良了土壤理化性质,而且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  相似文献   
47.
养蜂人把巢箱作为繁殖区 ,继箱作为生产区 ,用以生产蜂蜜和蜂王浆 ,巢、继箱之间放平面隔王板 ,繁殖区的脾数根据蜜源流蜜情况和蜂群发展的需要而定。这样能减少调脾次数 ,做到多养群数 ,从而达到多收。但是众蜂友也都发现了隔王板阻碍外勤蜂带蜜越过隔王板上到继箱里的情形。正如张功勋师傅说的隔王板就是“隔蜜板”。笔者前些年利用组合式隔王板采蜜 ,群产量比临近蜂场高 ,然而总觉得组合式隔王板在使用时太费时间 ,不适合大型蜂场。笔者根据大型蜂场经常在巢箱里放 5~ 7张脾繁殖 ,继箱内生产蜂王浆和蜂蜜 ,而长时间不调脾的管理模式 ,把…  相似文献   
48.
杨东清 《蜜蜂杂志》2002,(12):29-29
读《走出管理误区 ,把蜂养好》 (见《蜜蜂杂志》 2 0 0 2年第 9期 9~ 10页 )这篇文章 ,笔者对“春繁分冷暖区”有不同体会。我住在辽宁北部 ,从前春繁时重保温 ,蜂箱上下、左右侧 ,后面全用杨树叶包装好 ,夜间还用塑料薄膜从箱后到箱前盖上。白天蜜蜂大量外飞 ,还认为蜂群很强  相似文献   
49.
学习“数控养蜂法”的体会笔者结合本地的气候、蜜源条件,运用“数控养蜂法”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春繁,运用“数控养蜂法”蜂箱下保温,周围不保温。其优点是在外界未出现蜜源时,工蜂外出飞翔的少,能延缓外勤蜂衰老,保存实力,又能节省伺料,蜂王较少产卵,但群势发展...  相似文献   
50.
在我们北方流传着蜂好养、冬难越的说法,确是事实。在北方越冬扣群占蜂群死亡的90%以上,是养蜂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越冬蜂扣群的原因是什么呢?北方越冬期长,从蜂王停止产卵到翌年春繁开始产卵有五个多月(160余天),从蜂群包装到春季排泄陈列蜂群约四个月(110余天)。在这个漫长的越冬期,如何给蜂群创造适合生存的条件,是决定蜂群存亡的重要因素。要想使蜂群越好冬,首先在秋季就要开始做工作。一、在秋季蜜源结束前要大力培养越冬适龄蜂(从8月25日—9月15日之间),及时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