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9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热胁迫下菊花生理变化及其耐热性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神马菊花为试材,研究其在不同时间热胁迫下的热害症状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①热胁迫抑制了菊花生长发育,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热害指数、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持续升高,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总体上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呈下降趋势;而根系活力和POD活性在短时间内上升,稍长时间胁迫后则下降,这也表明了菊花生长对热胁迫的响应具有时间的依赖性;②以热害指数为外部直观的鉴定方法可以反映出菊花热胁迫的时间长短,而生理鉴定方法则以叶绿素和MDA含量为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32.
杜丽 《北京农业》2011,(3):196-197
水库移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笔者阐述了当前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水库移民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33.
选用大白菜品种“早熟5号”为材料,分析了外植体、苗龄、AgN03和植物激素对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类型中,采用4~5d苗龄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再生频率最高,添加AgN03后在3~7 mg/L的浓度范围内外植体分化率大幅度提升,分化率最高达到78.33%,带柄子叶于MS+6- BA 5 mg/L+ NAA 1 mg/L+ AgNO33 mg/L培养基上不定芽分化率最高,达到86.41%.  相似文献   
34.
【目的】长期以来,小麦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主要采用移栽前秋水仙素溶液通气浸泡分蘖节方法,该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秋水仙素毒性较强、用量较大、价格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小麦单倍体植株简便、安全、高效的加倍方法,寻找可以替代秋水仙素用于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的化学试剂。【方法】通过小麦品系Fielder花药培养,小麦品种科农199、新春9号和小麦品系CB037、中国春(CS)与玉米自交系郑58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小麦品系中国春与甘肃黑麦杂交获得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利用0、5、10和20 mmol·L-1秋水仙素溶液分别采取分蘖节加注、叶片涂抹和培养基表面添加方式对不同来源小麦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并采用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 μmol·L-1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和氟乐灵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及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加倍,比较不同加倍方法和3种除草剂的加倍效果,确定各个加倍试剂的适宜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0、5、10和20 mmol·L-1)加注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分蘖节部位对小麦单倍体植株不具有加倍效果,不宜在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中采用。10 mmol·L-1秋水仙素溶液涂抹拔节期小麦单倍体植株叶片的加倍率为7.7%,其他3个秋水仙素溶液浓度没有加倍成功,也不适合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培养基表面添加4个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小麦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26.7%、42.9%、73.3%和85.7%。表明培养基表面添加秋水仙素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果最好,适宜浓度至少为20 mmol·L-1。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 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0、0-57.1%、28.6%-75.0%和0-100%,其他2种除草剂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没有成功;培养基表面添加120 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黑麦杂交双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为9.0%,添加其他3个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和其他3种加倍试剂均没有结实。【结论】60-120 μmol·L-1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具有较好效果,培养基表面添加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和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有效,而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5.
以抗除草剂Bar基因稳定转化谷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的谷子遗传转化效率一直是制约谷子功能基因研究及转基因育种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冀谷11谷子幼穗为外植体, 选取0.5~1.0 cm的幼穗, 切成0.5 cm左右的小段, 置改良后的MS培养基上诱导15~20 d形成胚性愈伤组织3120块。愈伤组织侵染转化前用侵染液悬浮浸泡, 并经45°C热激预处理3 min, 可以有效提高26.1%的瞬时遗传转化效率。将转化后的愈伤组织经草丁膦(PPT)筛选后获得513块抗性愈伤组织, 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率为16.4%。抗性愈伤组织经分化、壮苗培养后获得7株抗性植株, 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得到6株T0代转基因阳性株, 对T3代转化植株叶片进行PPT抗性分析, 并结合Bar蛋白抗体试纸条鉴定, 表明Bar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谷子基因组中。本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谷子优良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 对提高谷子转基因育种效率和谷子模式研究系统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通过克隆、表达海南原鸡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10,PDCD10)基因,对其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海南原鸡PDCD10基因CDS区,将扩增产物与原核表达载体pET42a连接,构建pET42a-PDCD10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获得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二级结构等。克隆获得了PDCD10639bp的CDS区核苷酸序列,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57ku,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DCD10CDS区包括1个639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212个氨基酸。该蛋白不含信号肽,无跨膜区,二级结构中存在大量α-螺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海南原鸡PDCD10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7.
黄连木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黄连木容器育苗技术,包括圃地选择及处理,育苗容器选择,营养基质的配制、消毒和装袋,播种,苗期管理,起苗运输等方面内容,以为黄连木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周索  杜丽  褚学英  包满珠 《园艺学报》2010,37(10):1667-1672
以翠菊‘花束绯红’无菌苗为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组合、光照条件、不同附加物对叶片及其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光照培养条件下,诱导翠菊叶片不定芽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3.0mg·L-1+IBA1.0mg·L-1,诱导率为56.7%,平均不定芽数为3.3;(2)黑暗培养不利于叶片不定芽的分化,但促进叶片愈伤组织的形成;(3)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脯氨酸、水解酪蛋白和NH4NO3等均能明显促进愈伤组织不定芽的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mg·L-1+IBA0.1mg·L-1+脯氨酸300mg·L-1,诱导率为82.8%,平均不定芽数为4.5;(4)不定芽移到幼苗生根培养基(1/2MS+IBA0.1mg·L-1)上,生根率为89.1%,移栽后成活率达89.3%。  相似文献   
39.
以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获得了两个冷诱导转录因子基因CBF/DREB1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cCBFc和CcCBFd,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P336741和KP336742。序列分析显示这两个基因均没有内含子,cDNA全长为897和1 010 bp,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54和621 bp,编码217和20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4.0和22.9 kD,等电点分别为5.26和8.58。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均属于DREB1家族,与双子叶植物进化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cCBFc和CcCBFd都能被低温(4 ℃)、干旱(20%PEG)、盐(250 mmol ? L-1 NaCl)和ABA(100 μmol ? L-1)诱导,表明CcCBFc和CcCBFd可能在香樟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深化配套改革,林区经济已经成为林业转型发展、林区二次创业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袁家庄镇的地域优势,森林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林区群众高涨的积极性,作为农林产业结合发展的新模式,在促进和增加农民收入、培育保护林木资源、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