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6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湘茶研10号是以槠叶齐为母本、薮北种为父本,经杂交选育出的优质高产红绿茶兼制型茶树新品系,属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树姿半开张,叶片稍上斜,叶色绿,叶面微隆起,芽叶黄绿,茸毛中等;产量高,生长势和扦插繁殖能力强,抗逆性和适应性均较强.湘茶研10号的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含量高,制绿茶汤色黄绿明亮,嫩栗香,高长,滋味鲜醇;制红茶汤色红浓明亮,有甜香.  相似文献   
42.
生物炭因其在碳封存和改良土壤方面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全面了解其对农药吸附和环境行为的影响有利于发挥其在控制农药污染中的作用。利用"分配作用/表面吸附"相结合的机理探讨了生物炭对农药的吸附作用,以及生物炭特性、农药结构性质和土壤环境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阐述了生物炭对调节农药在土壤中迁移、消解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3.
介绍腾冲县五合乡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黑胫病、赤星病、蚜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以湘波绿和四川古蔺牛皮茶为亲本,采用人工杂交方法,通过系统选种程序育成茶树新品种湘牛大叶茶。多年试验结果表明,湘牛大叶茶为大叶类,中生种,芽叶肥壮、持嫩性强,产量较高;内含物丰富,春季一芽二叶水浸出物42.55%、茶多酚28.00%、氨基酸3.77%;制红、绿茶品质兼优,特别是制红茶花果香高长、持久;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均较强,是高香型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  相似文献   
45.
在郴县华塘茶叶示范场,将槠叶齐与越南大叶种杂交后代79-28-6与其他9个新品系布置区域试验,对其在该茶区的适应性、发芽期、抗逆性、鲜叶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观察鉴定。结果表明,79-28-6为中生种,移栽成活率高,3~6龄鲜叶产量极显著高于双对照(福鼎大白茶和槠叶齐),抗寒性弱于对照。  相似文献   
46.
浅谈茶叶生产标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如何搞好茶叶生产标准化工作和茶叶企业标准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茶叶铅限量指标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茶叶产品标准应逐步与国际要求接轨。  相似文献   
47.
优质绿茶生产的理论与实践 V优质绿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早春茶萌发增产春季名优绿茶,通过遮荫、喷灌等措施提高夏秋茶品质;合理采摘,采蓄结合培养树冠,加强培肥增强茶园抗寒、抗旱能力.提高全年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48.
王旭  李赛君  沈仁春 《茶叶通讯》2009,36(4):26-26,31
2007年10月1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在主办的全国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今后我国茶产业发展总的思路是“一稳定、三提高”。即稳定面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和提高效益。力争到2015年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86.67万hm^2,  相似文献   
49.
杂交是茶树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研究遗传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四十年来湖南茶树杂交育种研究工作,并结合茶学学科和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提出了今后杂交育种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50.
湖南茶业发展曾一度滑坡,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湖南茶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文章分析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湖南茶业发展具有区位好、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茶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等有利条件以及茶文化开发氛围浓厚、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机遇;同时指出目前湖南茶叶发展存在产业化水平低、缺少优势品牌、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湘茶产业化经营、加大投入、推进茶叶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品牌与茶文化宣传等提高湖南茶业综合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