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95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45篇
  40篇
综合类   411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87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本研究旨在优选附子的蒸制及干燥工艺。以效/毒比、外观性状和水溶性浸出物的综合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研究蒸制时间、干燥时间和干燥温度对蒸制及干燥结果的影响,优选最佳蒸制及干燥工艺并进行验证。响应面最优工艺为:蒸制时间为4 h、干燥时间为90 min、干燥温度为105℃。优选的附子蒸制及干燥工艺稳定可靠,为陕产附子的进一步炮制研究及临床用药安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2.
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张乃明  于泓  张靖宇  李芳艳  于畅  杜红蝶 《土壤》2021,53(6):1152-1159
水稻土受到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品质,而且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系统综述了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种群数量、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针对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态效应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应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指出:①加强水稻-重金属-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②在研究重金属污染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重金属、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等因素进行综合并定量化分析,将是明确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的关键;③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系统生物学方法,促进重金属污染胁迫下水稻土微生物活性及功能的演变规律及响应适应过程;④加强基于长期定位实验的研究,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和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认识水稻土生态系统在重金属胁迫下的演变规律和机制;⑤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酶活性的研究应重点从机理方面入手,注重结合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深化土壤酶与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揭示复合污染致毒途径及其机理,同时借助分子手段,探索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中更多未发现的酶的特性,寻找更加敏感、更能普遍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性指标,以期为重金属污染水稻土的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3.
李月  冯彪  陈林  梅浩  李芳 《江西农业学报》2022,34(3):104-110
将秸秆和木本泥炭作为载体,分别与3种腐生真菌配合制成微生物菌剂,并施入红壤,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菌剂处理对玉米抽雄期土壤和植物样品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施用以木本泥炭为载体的真菌制剂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优于以秸秆为载体的菌剂;在3种腐生真菌中,木霉菌(Trichoderma sp.)对玉米植株的促生效果优于黄篮状菌(Talaromyces flavus)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并且木霉菌的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中秸秆的降解。  相似文献   
934.
收集具有推广前景的12个单季茭白品种(系),采用室内叶片离体培养方式进行胡麻叶斑病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本地八月茭、大洋茭、余茭1号B和金茭1号的叶片相对病斑面积较小,对胡麻叶斑病表现出较高抗性;杭州一点红的叶片相对病斑面积最大,抗病性最弱。田间抗病性调查的结果与室内评价的抗性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935.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发展茭白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有害生物发生是制约茭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茭白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各种措施,包括合理轮作、健身栽培、理化诱控、生物控制、绿色农药等以及集成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示范区病虫害防效为90.81%~91.57%,农药使用减少2次,农药减量48.95%,茭白品质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该技术可复制可推广,为茭白绿色安全生产,实现茭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36.
王果  刘耀婷  李焕苓  李芳  王树军  王家保 《果树学报》2021,38(12):2135-2147
[目的]研究多胺[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对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的作用,为揭示多胺在荔枝离体再生中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在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过程中添加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环己胺(Cha)],比较不同处理下妃子笑荔枝愈伤组织增殖及体胚诱导差异.[结果]低浓度多胺或高浓度多胺合成抑制剂促进愈伤组织增殖,愈伤组织增殖量达显著水平,胚性愈伤组织(EC)与非胚性愈伤组织(NEC)颜色状态界限更加明显.与对照相比,经过多胺处理增殖的愈伤组织乳白胚诱导数及萌发率均降低,而多胺合成抑制剂处理增殖的愈伤组织乳白胚诱导数及萌发率随着多胺合成抑制剂浓度升高而升高,当Cha质量浓度为200 mg·L-1时,乳白胚数量最多,达960个·g-1,萌发率29.41%;当D-Arg质量浓度为700 mg·L-1时,乳白胚萌发率最高,为32.35%,胚数量为450个·g-1.体胚诱导培养基上添加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体胚诱导作用差异较大,Spd促进体胚发生作用较明显,当Spd质量浓度为20mg·L-1时,乳白胚数量为590个·g-1,萌发率为30.30%.体胚发生培养基上添加Cha或高浓度D-Arg抑制体胚发生,而添加低浓度D-Arg则促进体胚发生.[结论]在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上添加3种多胺可促进愈伤组织增殖并保持胚性,且抑制原胚发生,而Cha及高浓度D-Arg促进原胚发生.体胚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Spd促进体胚分化.  相似文献   
937.
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荔枝炭疽病是产业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周年发生,可以侵染叶片、花穗和果实。为评估荔枝资源的炭疽病抗病性、筛选抗性种质,本研究利用离体叶片,分析了接种方法、叶片叶龄、接种位置、发病时间和病斑测量方法对抗病性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叶片完全舒展、达到最大叶面积、刚完成转色的叶片,在叶片背面针刺接种炭疽菌菌饼(直径5 mm),接种后72 h观察发病情况,并测量病斑面积,能够较好的评估荔枝的抗病性。利用此方法分析了55份荔枝资源接种炭疽菌后的叶片病斑面积,利用欧式平方距离法将病情指数分为6级,根据发病情况将抗性等级归类为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本研究建立了利用荔枝离体叶片评价抗炭疽病的技术方法,明确了评价标准,为荔枝抗病品种的选育、培育和抗病基因的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38.
本研究建立了南方菟丝子8种成分含量的UPLC测定方法,并进行聚类热图分析。色谱条件: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50 nm;流速为0.3 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1μL。以各成分含量为分析对象绘制聚类热图。各成分分离度良好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3)平均回收率97.98%~100.21%,RSD为0.85%~1.42%;聚类热图研究结果表明,10批样品可聚为3类,其中1、2、4和6聚为一类;5、7和8聚为一类;3、9和10聚为一类。经方法学验证,所建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结合聚类热图分析可为南方菟丝子的多成分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9.
赤水虫茶是以毛豹皮樟为原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经米缟螟、紫斑谷螟或米仓织蛾的幼虫取食、消化等作用后,具有特有品质特征的排泄物。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各地所产虫茶的研究报道,对赤水虫茶的历史渊源、产茶昆虫及寄主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生产工艺、感官评价及理化指标等进行总结,并对赤水虫茶的利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促进赤水虫茶的产业化发展及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940.
【目的】比较分析大厂茶古树及其无性系子代株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为科学评估古树茶及无性系茶园的社会经济价值,引导政府和茶农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古茶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调查22个优良大厂茶古树单株及其4年生无性系子代株系的春梢物候期、产量构成因子及持嫩性,并测定其春梢一芽二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对大厂茶古树与其无性系子代株系农艺性状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除古树L12和L15外,其余20个古树的萌动期、一芽一叶期和一芽二叶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01、L14、L15和L22外,其余18个古树的一芽三叶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01、L05、L07、L10、L12、L14、L15和L22外,其余14个古树的驻芽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10、L14、L15、L18、L19、L20和L22外,其余15个古树的产量构成因子及持嫩性均比其子代株系差或一致;除古树L03、L12、L14、L15和L16外,其余17个古树的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总糖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子代株系(P<0.05,下同)。除古树L21外,其余21个古树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子代株系;基于春梢物候期、产量构成因子、持嫩性和主要品质性状等17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个古树的综合得分均低于其子代株系,基于8个主要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个古树的综合得分均高于其子代株系。【结论】大厂茶古树茶的风味物质较其无性系子代丰富,但大多数大厂茶古树表现出产量较低、物候期晚、生长周期较无性系子代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