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3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篇
  123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2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资源利用后,获得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了明确有机无机复混肥在旱地作物上的施用效果,2000~2002年在陕西渭北旱地夏玉米、冬小麦上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以改善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结构,提高夏玉米产量874.5~1144.5kg/hm2,冬小麦产量756.0~901.5kg/hm2,提高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2.784~3.399kg/(mm·hm2),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1.311~1.695kg/(mm·hm2)。在旱地可以通过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2.
覆膜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生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膜条件下测定了冬小麦的根系活力与吸收面积,研究其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TTC还原量和TTC还原强度均随着离主茎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垂直方向上,TTC还原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递减,TTC还原强度,返青期由上而下递减,开花期则上下土层无差异。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化与TTC还原量相同。覆膜处理并没有改变以上各指标的空间分布状态。但返青期水平方向的比吸收面积和比活跃吸收面积的变化趋势随覆盖地膜与否而不同,不覆膜处理由近到远递减,覆膜处理则无差异。返青期比吸收面积和比活跃吸收面积的垂直方向变化以及开花期二者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变化均无明显差异。根系活力与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3.
以Hoagland营养液为介质,在不同Zn与CaCO3用量下,将以下5种基因型冬小麦进行营养液混合培养,探讨小麦幼苗生长及Zn与P吸收的状况。根据生长量及缺Zn症状的严重程度,把S02-8、远丰998判定为缺Zn敏感型,而中育6号、小偃22及西杂1号为缺Zn非敏感型;适量供Zn比高量供Zn更有利于小麦生长;低量Ca-CO3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麦幼苗生长而高量CaCO3会抑制生长,缺Zn敏感型的生长量显著低于非敏感型,且前者的根冠比小于后者。加入CaCO3后对小麦植株Zn、P吸收的影响较小,但地上部P/Zn随CaCO3添加量的增加而递减。根系与地上部含Zn量与吸收量均随供Zn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量供Zn时Zn在根部大量累积,同时高Zn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麦植株对P的吸收,P/Zn随Zn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供Zn相比,高量供Zn显著降低了小麦植株根系及地上部的P/Zn值,而低量供Zn时,地上部的P/Zn仅有轻微的降低。供试的5种基因型小麦的P含量均未超过P中毒临界值,因此小麦幼苗出现的缺Zn症状与P无关。相对于缺Zn非敏感型小麦,缺Zn敏感型更易于在根系中累积Zn,吸P量较低,且地上部P/Zn较高。  相似文献   
74.
连续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淹水条件下,采用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的连续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试验表明,与间歇淋洗相比,连续培养条件下有机氮矿化过程较慢,矿化累积量较少,且达一定程度后明显降低,但该法在反映不同土壤矿化量高低,不同有机质矿化难易,不同土壤对加入有机物的化学速率与间歇淋洗法有同样功效;两种培养方法32d的矿化量也有密切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5.
本试验对盆栽玉米分别进行了正常供水;花前水分胁迫、花后正常供水;花前正常供水、花后水分胁迫共3种水分处理,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喇叭口期、花期及成熟期进行了生理特性测定,研究了花前花后水分胁迫对根系伤流量、生长参数、活力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是玉米开始衰老的关键时期。正常供水条件下,玉米的根系伤流液量、根系活力、CAT活性、POD活性及膜透性呈现上升趋势,在开花期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花前水分胁迫条件下,根系活力减弱,保护酶活性较低,MDA含量显著增加。花后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保护酶活性有大幅的减弱,花前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是花后补充供水难以恢复的。  相似文献   
76.
棉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15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各种质材料的特征特性和种质资源群间的遗传关系,为选育优质棉花品种提供亲本来源.[方法]调查各个材料的9项产量性状指标,5项品质性状指标和12个表型性状,应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3.0和DP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153份材料的各项产量性状变异程度较大,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纤维长度与比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纤维比强度与伸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153份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三小类;筛选出33份特异种质材料.[结论]该批种质材料能为各类棉花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7.
硝态氮浓度对冬小麦幼苗根系活力及根际pH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培条件下,供氮水平对小麦根系活力及根际pH值的影响。[方法]以Hoagland营养液为培养基质,以冬小麦为试材,测定了高(含NO3--N 15.0 mmol/L)、中(含NO3--N 7.5 mmol/L)、低(含NO3--N 2.5 mmol/L)3种氮水平处理条件下根系活力、营养液硝酸盐和pH值的变化。[结果]水培条件下,不同氮水平对营养液NO3--N的消耗量、pH值变化及根系活力影响明显。其中,中等供氮水平下植物根系活力最高,营养液NO3--N的消耗量、pH值变化最明显。[结论]虽然NO3--N是一种安全的氮源,但供应过高则抑制体内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利用,而供应过低根系活力下降,均不利于小麦幼苗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   
78.
土壤氮素矿化过程中非交换铵态氮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室内通气和淹水培养 ,研究了培养过程中土壤非交换铵态氮的变化及其对有机氮矿化量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淹水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铵态氮会被粘土矿物固定 ,使供试土壤非交换铵态氮显著增加(30 .0~ 14 2 .4 μg·g-1) ,从而导致有机氮矿化量的测定结果偏低。经过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后 ,在供试的 2 0个土样中 ,有 4个土样的非交换铵态氮增加 ,16个土样的非交换铵态氮减少 ;与培养前相比 ,2 0个土样非交换铵态氮平均下降 2 8.8μg·g-1(P <0 .0 1) ,显然 ,在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中有一部分非交换铵态氮释放出来 ,成为淋洗液中的矿质氮 ,从而使土壤有机氮矿化量测定结果偏大 :如果不考虑培养前后非交换铵态氮变化 ,培养 2 6 2d后累积的有机氮矿化量为 116 .0 μg·g-1;如果考虑非交换铵态氮变化 ,则有机氮矿化量为 87.2 μg·g-1,相差 2 8.8μg·g-1(P<0 .0 1)。在测定土壤微生物体氮时 ,熏蒸后接种土壤经过淹水培养 ,与未熏蒸土壤相比 ,形成大量铵态氮 ,导致非交换铵态氮增加 ,供试的 15个土壤平均增加 2 2 .2 μg·g-1(P <0 .0 1) ,相当于 88.7μg·g-1的微生物体氮。因此 ,仅用淹水培养后熏蒸与不熏蒸土样K2 SO4浸取态铵态氮的差值计算微生物体氮 ,结果偏低。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西北地区24种、杨陵区12种农田土壤中的非代换铵含量与土壤其它形态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非代换铵与全氮的密切关系仅是一种表观现象,原因在于全氮包括非代换铵这一因子,扩大了相关系数。如用有机氮计算,这种关系随之消失。非代换铵与HN4^ -N及NO3^-N等矿质氮无关;不管从静态或动态考察,都未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平衡关系。培养后的可是矿化氮与非代换铵无本质联系,而碱解氮却与其显著相关。造成后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碱解过程中有部分非代换铵释放出来,数量取决于原土壤中的非代换铵含量。  相似文献   
80.
印度的旱地农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