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6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6篇
  37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1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T)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 a不同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有机C、NO3-N以及速效P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有机C含量比试验初期提高了4.92%~18.05%,NO3-N含量提高了17.98%~31.08%,速效P含量提高143.04%~212.87%。各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以NTS和TS降幅较小,仅为2.75%和6.26%。6 a间小麦和豌豆平均产量均以NTS最高(分别为2 030 kg·hm-2和1 381 kg·hm-2),而NT最低(1 608 kg·hm-2和1 060 kg·hm-2)。传统耕作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耕层肥力的提高,但产量效应不明显;地膜覆盖有些年份增产效应明显,但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在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既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也可以改善耕层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2.
产蛋下降综合征是养鸡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毒病,主要由禽腺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产蛋量的急剧下降以及软壳蛋、畸形蛋异常增多等现象,对于种鸡场和蛋鸡养殖来说影响尤其明显.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对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诊断方法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3.
蝇蛆肽对大鼠机体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蝇蛆酶解肽的生物活性.选取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大鼠.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0.5%和1.0%蝇蛆肽的试验日粮.饲养试验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试验前各组间各种抗氧化和免疫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对照组各种指标始终没有较大变化,而各试验组从第7天开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血清过氧化氰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脾脏系数、胸腺系数、IgA及IgG含量、血清溶菌酶含量等免疫指标明显提高,其中试验Ⅱ和Ⅲ组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表明,蝇蛆肽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蝇蛆肽的添加量以0.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4.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动态变化。4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结果表明,NTS可以显著提高耕层0~3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分别比T 增加了4.02%,8.74%,20.51%和31.45%;而NT和TS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效应有一定的阶段性。在空间分布上,NT和NTS 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T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后减趋势,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应各异,其中生育时期对脲酶影响最大,耕作方式和覆盖材料对蔗糖酶影响最大,交互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5.
百合喜冷凉、湿润气候,且适于富含腐植质、偏酸性的土壤种植。它既可观赏,又可食用,也可入药,经济效益较高。为促进其推广种植,笔者介绍了百合的特性、作用和栽培技术以及与冬季蔬菜、晚稻套种技术,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46.
施用商品有机肥对橘园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施用商品有机肥对橘园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商品有机肥能够降低橘园土壤酸度,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提高土壤中交换性钙、镁的含量,但对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的含量没有影响;施用商品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47.
黄土高原不同粮草种植模式土壤碳氮及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苜蓿(Medicago sativa)-作物轮作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形态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6种种植模式分别为苜蓿-苜蓿、苜蓿-休闲、苜蓿-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苜蓿-玉米(Zea mays)、苜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苜蓿-谷子(Setaria italica)。结果表明,苜蓿-作物种植模式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而苜蓿翻耕后保持休闲则可维持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降低了1.60%~23.11%,全氮含量增加了3.81%~21.83%。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状况不同,进而引起土壤酶发生变化。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在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同时,提高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20%~12.30%和15.03%~43.43%,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1.26%~28.79%。苜蓿连作和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间的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苜蓿-休闲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48.
3种激素对毛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野生毛百合鳞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3种激素GA3、6-BA、NAA对鳞片扦插成活、产生小鳞茎数、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和6-BA各浓度处理使鳞片形成小鳞茎的增殖系数影响不显著;不同浓度GA3处理使鳞片扦插成活和生根极显著高于对照,成活率平均高于对照13.28%,生根数平均高于对照41.33%;不同浓度6-BA处理使百合鳞片扦插根长、鳞茎直径极显著低于对照,表明6-BA处理不利于毛百合鳞片扦插;NAA对鳞片扦插成活影响极显著,100~400 mg/L处理时浓度越大成活率越低,以100 mg/L处理成活率和增殖系数最高,分别为71.00%和1.35。  相似文献   
49.
面向植物生长智能监控的叶颜色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植物生长智能监控的需求,设计了叶颜色特征提取方法:首先提取叶整体颜色特征,根据特征数据能够判断植物叶是健康、存在整体颜色变异还是存在局部颜色变异;如果存在局部颜色变异,进行局部颜色变异部分分割、颜色特征提取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取。将一组具有不同程度颜色变异的植物叶的阳面和阴面图像作为两个系列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数据表明:特征参数能够区分健康的叶和存在变异的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异,能够为后续决策处理提供数据支持,特征提取方法适合植物生长智能监控。  相似文献   
50.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多年生苜蓿草地(L-L)及苜蓿耕翻轮作处理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苜蓿-谷子(L-M)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C)、轻组有机碳(LFOC)及重组有机碳(HFO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0 cm土层,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TOC、ROC、HFOC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苜蓿连作表层(05 cm) 和苜蓿轮作(小麦)中层(3050 cm) ,LFOC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苜蓿轮作(马铃薯)表层(05 cm)和苜蓿轮作(玉米)底层(170200 cm)。与苜蓿连作模式相比,苜蓿轮作(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会降低TOC、ROC、HFOC含量,增加LFOC含量,其中TOC含量分别降低17.44%,9.25%,18.40%和9.34%;ROC含量分别降低28.10%,8.52%,29.75%和23.17%;HFOC含量分别降低18.80%,10.06%,20.53%和12.50%;LFOC分别增加7.41%,5.56%,22.22%和57.41%。可见,苜蓿种植多年耕翻轮作粮食作物后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水平,且对有机碳各组分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