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通过1997、1998 连续2a对大豆柱头活力测定,观察大豆去雄后柱头活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柱头授精情况在1d 内的波动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柱头活力可以保持到48h 以上;1d 内以早上5:00~9:00 柱头活力最强,以下午13:00~19:00 柱头活力最弱,为大豆有性杂交提供若干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了解茭白生产过程中茭草还田对田面水体中污染物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农田面源污染,模拟试验研究了淹水条件下不同用量(0%、0.5%、1.0%)茭草覆盖还田和与土壤混合还田对田面水体中COD、氮、磷等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表水的电导率、COD、磷、钾、铁、锰在试验初期呈明显上升,第20~30天之后逐渐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NH4 +-N浓度峰值出现在培养试验前10天内。电导率、COD、磷、钾、铁、锰浓度随茭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NH4 +-N的浓度变化则相反;茭草覆盖还田对田面表水中电导率、COD及养分浓度的影响大于茭草与土壤混合还田;配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田面水的电导率和NH4 +-N浓度。研究建议,采用茭草与土壤混合还田,并控制好茭草还田前期(前30天)田面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为筛选高蛋白杂交大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99071测交组配杂交组合。该杂交组合2007~2008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666.85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81%;2009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80.10 kg/hm2,比对照增产0.79%。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5.12%,粗脂肪含量18.10%,属高蛋白杂交大豆。该品种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早中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8.
氮肥施用对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探索杂交大豆在不同氮肥因素水平下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大豆蒙91-413为对照,设置5个水平3次重复的氮肥处理,进行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终花期时杂优豆1号的分枝数在氮肥水平为90 kg/hm2的C、E处理中分别为7.0和7.4,在氮肥水平为45 kg/hm2的B、D处理中分别为6.4和6.8,在未施氮肥的A处理中仅为6.2;杂优豆1号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氮肥水平90 kg/hm2的C、E处理中分别为104.0个和105.4个、188.0粒和201.0粒2、9.8 g和31.3 g,在氮肥水平45 kg/hm2的B、D处理中分别为95.8和98.8个1、65.7和166.6粒2、6.6和27.0 g,未施肥的A处理中分别为83.9个、141.3粒2、4.8 g。杂优豆1号在C、E和B、D处理中的小区产量分别为4.284、.38和3.813、.82 kg,比A处理增加21.2%、24.1%和7.9%、8.2%。[结论]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杂交大豆单产,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 2016-2021 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 -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 11.83%~23.45%,百粒重降低 5.78%~10.94%,2021 年新品种的平均每荚粒数比对照增加 3.03% ;新品种产量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 67.74%、32.26% 和 16.13%,新品种产量与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 38.71%、41.94% 和 38.71% ;有 5 年高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有 4 年高产新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安徽省大豆新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的增加。因此,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下,增加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适当延长品种营养生长期,增加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均有利于提高品种产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