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5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23.
对宁德市低海拔茶园进行定点定期调查,共采集到蜘蛛1 682头,隶属于21科、39种。其中游猎型蜘蛛是最大的一个类群,有28种,占个体总数的62.49%;结网型蜘蛛是第二大类群,有10种,占个体总数的36.15%。茶园蜘蛛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其中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波动较大,而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波动较小。宁德低海拔茶园全年都有蜘蛛活动,沟渠豹蛛、草间钻头蛛和机敏漏斗蛛为当地优势种。整个蜘蛛群落及3种蜘蛛优势种种群密度的变化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极端低温对整个蜘蛛群落、草间钻头蛛和机敏漏斗蛛种群密度影响最大;极端高温对沟渠豹蛛种群密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月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24.
中喙丽金龟是茶树上一种重要害虫,常在幼龄茶园暴发成灾,致茶树生长衰弱,严重会造成植株死亡;投产茶园受害后茶树树势和茶叶产量受到影响.文章介绍了中喙丽金龟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以及防治措施,以期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玉米生长异常主要是指空秆与果穗畸形,该文通过从果穗畸形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简单介绍,对果穗畸形成的原因从气象条件、管理不当、土壤肥水、品种与农药以及病虫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制定一系列防治措施,从而减少畸形果穗的出现数量,提升玉米整体产量。  相似文献   
26.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是一类超家族基因,该基因对农药具有代谢解毒作用,致使昆虫产生抗药性,而CYP6是整个CYP家族中最重要的一族.本研究从前期获得的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了CYP6A14基因,通过RT-PCR对该基因的序列进行了校对,并运用一系列相应软件对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进行了分析.RT-PCR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基因片长1696 bp,其中包含21 bp的5′端序列,1467 bp的编码区序列(编码488个氨基酸)和208 bp的3′端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赤拟谷盗亲缘关系最近,与温室希蛛的亲缘关系最远.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物种的保守性较差.三级结构模拟结果表明,CYP6A14蛋白主要由α螺旋组成.功能域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一个p450蛋白域(Pfam:p450),而无信号肽(signal peptides)和跨膜结构(transmembrane structure).该研究获得了茶小绿叶蝉CYP 6A14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明确了该基因的基本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研究茶小绿叶蝉CYP 6A14的分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茶蚜和茶黄蓟马近年来成为闽东部分高山有机茶园的主要害虫之一。茶蚜主要发生在4~6月份和9~10月份,为害春茶和秋茶;茶黄蓟马主要发生在7月份以后,为害暑茶和秋茶。试验结果表明:绿土地一号800倍、绿浪800倍和除虫菊素800倍,药后7d对有机茶园茶蚜和茶黄蓟马的防效分别为93.15%、93.67%、88.44%和76....  相似文献   
28.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地选择与规划、茶园开辟与建设、土壤管理与施肥、病虫害测报与控制、茶树修剪与茶叶采摘、加工环境与加工工艺等8个方面对有机茶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及其监控点进行规程化概述,为有机茶的降本增效与成功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9.
白蛾蜡蝉为杂食性害虫,是茶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简要介绍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以及主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0.
催熟番茄中的乙烯利残留量及产品品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主要研究了不同催熟处理方式和不同处理浓度对番茄果实中乙烯利残留的影响,以及番茄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采用乙烯利田间催熟和浸果催熟两种方式,并选择不同处理浓度,通过顶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浸果催熟番茄中乙烯利残留量普遍较高,处理浓度在4 000 mg/L时已达1.98 mg/kg,而当处理浓度在6 000 mg/L时,无论是田间催熟或浸果催熟,乙烯利残留量均超出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2 mg/kg),分别为2.29、3.14 mg/kg。以2 000 mg/L乙烯利溶液浸果催熟后,番茄中番茄红素、Vc、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下降55.6%、13.6%、13.6%和7.1%;而有机酸含量无明显改变。揭示高浓度乙烯利催熟会导致番茄中乙烯利残留量超标,经乙烯利催熟后番茄品质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