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5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对福州地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结合田间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以及周年的季节分割,采用Fisher分类法将福州地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时间格局进行最优分割,各阶段其种群格局及发展均表现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为越冬状态,第二阶段虫口数量上升发展,第三阶段为虫口数量高峰期,第四阶段种群数量衰退期,第五阶段虫口数量回升为第二高峰后又下降至越冬状态。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了不同颜色色板对假眼小绿叶蝉诱集效果和对天敌缨小蜂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黄色板诱集的小绿叶蝉数量最多为68.33头·板-1,紫色板最低5.28头·板-1,黄色板诱集数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色板(F=10.50,P<0.01),不同色板的诱集效果为黄色>绿色>黑色>灰色>红色>蓝色>白色>紫色。不同色板诱集缨小蜂的数量差异极显著(F=16.82,P<0.01),黄色板诱集缨小蜂数量最多19.00头·板-1,色板引诱缨小蜂的数量为黄色>绿色>蓝色>白色>红色>紫色>灰色>黑色。黄色板对寄生蜂的引诱力最强,平均每板30.89头,不同色板诱集的缨小蜂与假眼小绿叶蝉的益害比差异不显著(F=1.20, P>0.05)。  相似文献   
103.
李慧玲  刘祖艳  赵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41-14043,14046
为了筛选降解瓜尔胶的菌株,从亚麻液中筛选到l株降解瓜尔胶产β-甘露聚糖酶的细菌HL-28,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菌株HL-28产甘露聚糖酶的活力达64.532 U/ml,经紫外诱变育种获得突变株HL-28-30,酶活提高到339.787 U/ml,提高了426.54%.粗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pH值为5.6,最适反应温度50℃.  相似文献   
104.
薏苡生育期中叶片光合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栽培的薏苡[Coix lacryma-jobi(L.)var.frumentacea Makino]为材料,对薏苡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的光合速率等光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薏苡全生育期中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在苗期较低,营养生长旺盛期含量提高,分蘖末期到穗花期初期达到最高值后又逐渐降低。生育期中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都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Pn和E的高峰较明显,WUE在全生育期中起伏变化较小。晴天条件下,Pn、E和气孔导度(gs)从早晨开始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气温同步升高,Pn和gs在11:30左右达到高峰值后即呈下降趋势,E则在下午出现另一峰值。由叶片可溶性糖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计算的C/N比在成熟期最高,穗花期其次,苗期和分蘖期较低,这可能是有利于穗发育和开花的碳氮代谢特性。  相似文献   
105.
密度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5,他引:28  
以廊玉6号和农大108为试验材料,研究密度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重随着密度增加均降低;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光合势(LAD)和作物生长率(CGR)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生育前期差别不明显,中后期效应显著。无论单株性状还是群体性状,廊玉6号对密度的反应均比农大108迟钝,廊玉6号的耐密性强于农大108。本试验条件下,廊玉6号和农大108的适宜密度分别为67500株/hm2和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106.
在育种早期世代应用和面仪测定加工品质是提高品质改良效率的重要手段。以2002—2009年度种植于北京、济南、安阳和郑州的241份北方冬麦区主栽品种和高代品系为材料,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和面仪参数对粉质仪、拉伸仪和面包烘烤品质主要参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可以用和面仪峰值带高、带宽和曲线面积、8 min带高及尾带带高等参数有效预测粉质仪稳定时间、拉伸仪最大抗延阻力、拉伸面积和面包评分,解释其变异的61.0%~68.0%,其中和面仪参数对粉质仪稳定时间和拉伸仪拉伸面积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达0.83和0.95。可以用和面仪峰值带高、带宽和曲线面积、峰后带高和曲线面积、8 min曲线面积等参数预测粉质仪吸水率和形成时间、拉伸仪延伸性和面包体积,解释其变异的46.0%~55.0%。和面仪峰值曲线面积可分别解释拉伸仪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变异的58.7%和59.7%。峰值曲线面积和峰值带高是和面仪的重要品质参数。  相似文献   
107.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只对生育前期总茎数的影响显著,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3个播种期中,10月7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10月19日的,但与10月13日播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之间,300万、420万和540万/ha 3个水平相互间的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180万/ha的产量.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7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300万/ha;10月7日至13日为较适宜播种期范围,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为300万~420万/ha基本苗.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 16.7 cm 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2基本苗。产量水平为300万/hm2基本苗>420万/hm2基本苗>180万/hm2基本苗>540万/hm2基本苗。所以,河农822最佳的行距配置和密度为15 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β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βd和5.28β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柑橘灰象甲一株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培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橘灰象甲Sympiezomias citri Cha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可危害多种经济作物,而当前对其防治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为寻找一种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从15株白僵菌菌株中筛选到一株对柑橘灰象甲成虫高毒力的菌株Bb2-1。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利用1.0×108孢子/m L菌株Bb2-1孢悬液处理(26℃)柑橘灰象甲成虫的LT50值为3.77 d;处理7 d,柑橘灰象甲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僵虫率为97.78%;其LC50值为4.55×104孢子/m L。综合菌株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r DNA ITS序列分析将菌株Bb2-1确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和产孢量,研究了5种培养基类型(PDA、PPDA、1/4 SDAY、SDAY和Czapek)、5个温度梯度(15、20、25、30和35℃)、7个不同p H值(p H 4.0~10.0)和7种光照条件(0L:24D、24L:0D、18L:6D、12L:12D、6L:18D、先黑暗7 d后光照7 d和先光照7 d后黑暗7 d)对菌株Bb2-1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DAY培养基、25℃的培养温度和培养基p H值7.0对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最有利。此外,虽然光照时间对菌株生长速率影响不大,但充分的光照时间是提高产孢量的保证。柑橘灰象甲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将为今后大规模生产该菌来防治柑橘灰象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