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程天矫  李奔 《安徽农业科学》2015,(9):180-182,282
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60、70年代,经历数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热的旅游活动之一,水生态旅游则是其自然的延伸与扩展。我国水生态旅游的开展与研究起步较晚,暂时还处于初步阶段,文章从生态旅游和水生态旅游的概念出发,分析目前我国水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并以梁子湖生态旅游区为实际案例,探究其旅游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旅游开发力度不足、旅游活动管理不成熟等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我国的水生态旅游发展有所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分层施肥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对冬小麦产量、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当地冬小麦灌溉制度采用水肥2因素裂区试验,水分为主区,施肥方式为副区,设置3个灌溉处理:春季不灌水(W_0)、春季拔节期灌水(W_1)、春季拔节期灌水+开花期灌水(W_2),灌水量90 mm/次;2种施肥方式处理:常规施肥处理(F_1)和分层施肥处理(F_2),分析了不同灌水与施肥模式下冬小麦产量、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与F_1相比,F_2处理4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耗水强度和农田耗水量显著增加,其中以W_2F_2处理农田耗水量最高。分层施肥处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较常规施肥提升14.2%~3.0%,其中以W_1F_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3种灌水条件下,分层施肥处理较常规施肥显者增加了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产量增加19.8%~6.4%,其中W_(2 )F_2产量最高。因此,建议在水分充足地区,采取小麦春季灌溉拔节水和开花水结合底肥分层施用的管理方式;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采取小麦春季灌溉拔节水结合底肥分层施用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渭北黄土台塬灌区雨水资源化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北黄土台塬,地处渭河北岸的黄土高原边缘区,年均降水量仅为400mm,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汛期时雨水集中且多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雨水资源大部分被流失掉。冬春季节,干燥少雨,造成灌区用水肾张。该地区雨水资源化的途径主要有雨水汇流集蓄和坡田改造等工程措施,以此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雨水资源的季节调控,对缓解灌区用水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缓释肥分层底施对夏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缓释肥分层底施模式的作用效果,为简化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品种鑫瑞25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缓释肥分层(0~15、15~30 cm土层)底施模式(M1)、普通化肥底施模式(M2)、普通化肥底施+追施模式(M3)3个处理,研究了缓释肥分层底施对玉米群体生长、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M2模式夏玉米在生育前期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M1和M3模式夏玉米在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较高,灌浆期—成熟期M1模式的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模式。抽雄期之后M1模式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M2和M3模式。夏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均表现为M2模式最高,M1与M3模式相似。M1与M3模式的穗粒数和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M2模式。M1模式的夏玉米产量分别比M2、M3模式提高13.9%、5.2%。可见,缓释肥分层底施能促进夏玉米生育后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夏玉米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通过增加夏玉米的穗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的分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贯穿古今。而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它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国土的扩张,人口的迁移,文献的保存等因素成为了重要的交流手段,而这一时期的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玉米光合特性和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密度及行株距配置可构建合理的玉米群体和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系统分析玉米光合特性及冠层微环境对密度和行株距配置的响应机制,为华北平原玉米光温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密度6.75万株/hm 2(D1)和8.25万株/hm 2(D2),副区为3种行株距配置:60cm等行距(H1)、宽窄行80cm+40cm(H2)、匀播(H3)38cm(行株距相同,D1)和34.5cm(行株距相同,D2)。结果表明:常规生产密度等行距(D1H1)种植和高密度宽窄行(D2H2)种植能形成合理的群体冠层结构,具有适宜的冠层温度、CO2浓度和相对湿度,能促进植株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在常规密度等行距种植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密度至8.25万株/hm 2时,宽窄行种植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而作为农业命脉的农田水利 ,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兴盛或衰落 ,农业区的形成或转移 ,无不与农田水利的兴废息息相关。关中地区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区 ,在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时的大量发达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而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又是建立在当时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关中地区独有的自然条件之下。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高效的人参果多倍体诱导条件,以“圆果”为供试品种,以0.02%的氨磺灵溶液为诱变剂,考察不同处理时间(3、6、9、12 h)对人参果组培苗死亡率和变异情况的影响,以变异植株的形态指标、叶片气孔状态和染色体倍性为指标确定最佳处理时间。结果表明:当氨磺灵浓度为0.02%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人参果组培苗的死亡率逐渐增加,而变异率逐渐降低;以处理3 h的组培苗死亡率最低,为20%,变异率最高,为58.33%;经计算,0.02%的氨磺灵溶液对人参果“圆果”组培苗的半致死时间为19.40 h;在试验设置的处理时间(3~12 h)内,获得的变异植株呈现出植株矮小、茎段增粗、节间缩短、叶片大且增厚、颜色较深、根增粗、出现变形叶、气孔较二倍体大、单位面积上气孔数量变少等特征;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初步判定变异植株为多倍体。综合结果表明,在0.02%氨磺灵溶液中浸泡3 h,诱导人参果“圆果”组培苗产生多倍体新种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