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篇
  5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嗜热古细菌Pyrococcus furiosus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获得乳糖酶基因celB。将celB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celB,转化大肠杆菌B121,阳性转化子在28%下经IPTG诱导4h后进行SDS.PAGE电泳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cel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乳“糖酶基因celB表达的乳糖酶蛋白CELB分子质量约为58kDa。CELB是耐高温酶,其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105%,在95%至110%之间热稳定性较好;pH5.0时该乳糖酶水解活力最高,在pH5.0~10.0之间,pH稳定性较好,该酶对金属离子依赖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大肠杆菌黏附素蛋白K88ac与热稳定肠毒素STⅡ的融合基因的序列片段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48中,成功地构建了植物重组表达质粒pBin48-K88-ST,并将其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为K88ac-STⅡ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2,4-D首次处理时期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将2个小麦基因型与1个玉米基因型进行远缘杂交,远缘杂交后,在2,4-D首次处理的时期上采用了4种不同的处理。结果表明,T1处理(授粉后1 h首次进行2,4-D穗下节注射子房滴注)的诱导效率明显优于其它处理,其单倍体植株获得率和获得效率分别为37.50%和3.33%。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抗寒性不同的冬麦品种低温和不同光强作用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以3个抗寒性不同的冬麦品种为材料,分别在低温驯化期、低温驯化结束期和封冻期取样,室内暗处理后给予6个不同的光强,测定不同光强下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结果表明,低温、高光强下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的ETR、qP和qN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济麦22的这几个叶绿素荧光参数最低。封冻前抗寒中间型东农705品系的热耗散保持较高水平,但进入封冻期后其热耗散能力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5.
低温下冬小麦品种间WRKY转录因子的表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麦品种的抗寒机制,对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品种济麦22在低温驯化及封冻阶段植株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驯化阶段对照品种济麦22新叶的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淬灭(qP)显著高于东农冬麦1号,低温驯化结束后济麦22的这些参数迅速降低,显著低于东农冬麦1号新叶相应的值;调查期内东农冬麦1号新叶的初始荧光(Fo)变化稳定,降幅为26.2%,济麦22新叶Fo的降幅为52.8%;两品种老叶的荧光参数值变化趋势接近一致,低温驯化结束后东农冬麦1号老叶的Fm、qN、qP值显著高于济麦22老叶相应的值.在生产上可以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品种抗寒性进行鉴定,鉴定时期为低温驯化期结束、封冻期开始时,鉴定的部位应为植株新叶.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细胞超微结构的差异,以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济麦22为材料,分别在低温驯化期和封冻期用透射电镜观察两个品种分蘖节和叶片的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低温驯化期(11月2日)两个品种分蘖节的细胞超微结构均没有受损。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细胞内有少量质体,且分蘖节的液泡占整个细胞的比例较济麦22小;封冻后10 d,济麦22分蘖节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线粒体外膜不再清晰,而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内除有的线粒体内外脊不再清晰外,其他细胞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封冻后30 d东农冬麦1号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细胞核完整,线粒体膜不清晰;济麦22分蘖节细胞内含物基本没有,细胞空泡化。调查期内,济麦22叶片的叶绿体紧贴细胞壁排列,细胞内有较大的中央大液泡,11月2日叶绿体内出现拟脂颗粒,封冻后30 d叶片细胞基本空泡化;东农冬麦1号有一部分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在细胞中部聚集,调查期内未见叶绿体内出现拟脂颗粒,封冻后30 d线粒体出现破损,叶绿体排列不再规则,但细胞核仍然清晰。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雪腐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冬小麦雪腐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了喷雾法、涂抹法和灌根法对冬小麦雪腐病苗期抗病性的鉴定效果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比较,采用喷雾法,于冬小麦1叶期,以浓度为105个孢子·mL-1进行接种,为冬小麦雪腐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宜的方法.利用该鉴定方法以及9株雪腐病菌对8份冬小麦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发现供试材料间以及同一材料对不同菌株间的抗病性均存在差异.8份冬小麦材料中,冬麦1号抗病性最强,对菌株Gn-rh2免疫,对其他8个菌株均表现为抗病;抗病性最弱的为东农冬麦377;其他品系的抗病性介于两者之间.9个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菌株Gn-rh4毒力最强,Gn-rh2毒力最弱.  相似文献   
19.
越冬期抗寒性不同冬小麦品种间生理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抗寒性不同的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越冬期间叶鞘内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生理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以分析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性的遗传改良潜力.越冬期间,抗寒性强的品种(系)的丙二醛含量较低,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在低温驯化期抗寒性强的品种脯氨酸含量迅速增加,在越冬期各品种脯氨酸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前,黑龙江省小麦生产的单产水平在125~200kg/667 m2,与山东、河南、北京等地区的300~350kg/667m2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与世界高产水平的距离相差就更远。我省小麦的年消费量在30亿kg左右,本省的小麦生产量就能满足需求,属自给型作物。虽现有市场已被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占领,但从1995年以来,我省优质小麦品种(系)的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并正在形成规模,因此,可望在2010年以前彻底扭转地产小麦销路不畅的被动局面。不但可以重新占领本省市场,而且,将以特种优质粉原料生产基地的面貌走出本省,走向世界,现在我省正在启动种子工程项目中将我省小麦品种定位在优质面包型、优质家庭用粉型和饼干型3个类型上,这对小麦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小麦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