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29篇
  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3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RIL群体对水稻再生力及相关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川航  王玉平  涂斌  李婷  胡亮  李仕贵 《作物学报》2012,38(7):1240-1246
以粳糯稻品种糯89-1与籼型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杂交构建的籼粳交F7代RIL群体的169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含105个微卫星(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定位了水稻正季7个农艺性状的QTL 15个,分布在第1、第2、第3、第5、第6、第7、第10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10~7.51,贡献率3.77%~25.37%,其中贡献率10.0%以上的QTL 7个,单个性状的QTL 1~4个;定位了水稻再生季7个农艺性状的QTL 19个,分布在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10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17~18.34,贡献率3.23%~37.66%,其中贡献率10.0%以上的QTL 7个,单个性状的QTL1~5个;定位了影响水稻再生力(最终再生率)的QTL 2个(qRa4,qRa5),分别在第4和第5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8.17%和7.09%,加性效应分别为0.32和-0.39,贡献率和加性效应均较小,属微效基因。共检测到两季农艺性状QTL 36个,同一性状被重复检测的QTL 8个。水稻再生力与正季稻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水稻再生力与再生稻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QTL定位结果揭示了有效穗是影响再生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水稻早世代稳定株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育种实践表明,水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发生疯狂分离,纯合个体的出现一般需经7~10代,5~8年[1,2]。采用花培[3,4]和远缘杂交染色体消除技术[5,6]虽已应用于缩短作物育种时间,但仍耗时耗力。在作物如小麦、大麦、花生、水稻 [8~13]等育种实践中,偶尔会遇到杂种F2不分离的现象。吴先军等[11]提出了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的概念,即水稻杂交后代F3以前出现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以后世代不分离的遗传现象。由于水稻早世代稳定现象在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其遗传机制和育种应用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探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稻剑叶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研究以水稻籼粳杂交(窄叶青8号×京系17)F1经花药培养, 产生的双单倍体(DH)群体和应用该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为基础。 采用QTL区间作图法对5个剑叶性状进行定位分析, 结果表明, 在DH群体中, 剑叶长、 宽、 长宽比和叶面积呈连续分布, 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并且各性状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遗传类型。 4个性状共检测出13  相似文献   
4.
软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引物484/485和CAPs标记PCR-AccI对软米直链淀粉含量进行DNA分子标记检测表明,软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受一个与Wx基因非等位的基因控制。遗传分析表明,软米低直链淀粉含量对高直链淀粉含量为隐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为软米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定位以及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隐性核不育性进行水稻轮回育种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919年Hayes和Garber,1920年East 和Jones就分别提出了轮回选择的设想,并在异花授粉作物尤其是玉米的群体改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高产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27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协优527是我所用协青早A与自育恢复系蜀恢527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株叶形态好,粒大穗多,具有高产、稳产、品质较优、较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白条纹叶突变体st11是从粳稻品种Kitaake组培过程中获得的。该突变体在分蘖前叶色表现为正常,从分蘖期开始新生叶表现为白条纹直至成熟期。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的分蘖、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白条纹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该突变体分别与水稻02428、Jodan杂交构建了两个F2群体用于基因定位。通过集群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发现该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端粒附近,并与分子标记RM151和RM10080连锁。进一步利用更多分子标记分析F2群体,我们将该基因定位于I10和I26两个标记之间大约270kb的区间内。  相似文献   
8.
亚种间高产优质杂交水稻Ⅱ优162的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优162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亚种间中轴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1995~1996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1997年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列入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推广计划。1997~1998年通过全国南方稻区区域试验。本组合分案力强,有效穗数多,丰产稳产性好,米质优,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经几年种植实践,制种单产的波动性成为影响推广速度的主要障碍。稳定提高制种产量,首先要对其亲本有关制种的主要性状进行分析。(-)亲本有关制种的主要性状1.母本Ⅱ-32A有比我们过去常用的汕A播始期长(约26天)、植株高、分荣力强、…  相似文献   
9.
D优 52 7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集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和易繁易制于一体的超高产新组合 ,由我所自育优质不育系D62A与蜀恢 52 7配组而成。于 2 0 0 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D优 52 7属中籼迟熟组合 ,全生育期 1 4 5~1 54d ,比汕优 63长 3~ 4d。主茎叶片 1 6~ 1 7叶 ,株高 1 1 5~ 1 2 0cm ,株型松散适中 ,茎秆粗壮。叶色较深 ,苗期繁茂性好 ,分蘖力强 ,成穗率67%~ 69% ,单株有效穗 1 0~ 1 2个 ,有效穗约2 40万 /hm2 ;穗层整齐 ,穗长 2 5.8cm ,穗平均着粒 1 65粒 ,结…  相似文献   
10.
四川优质水稻育种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米品质是稻米在商品流通中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 ,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四个方面。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稻米品质差的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成为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我省自 1 980年组织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以来 ,经过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校的协作攻关 ,在优质杂交稻育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 四川省优质稻育种现状自 80年代末提出杂交稻优质化的育种方向以来 ,抓紧了对不育系的改造 ,经过 1 0年的努力 ,先后育成了一批优质不育系和恢复系。如选育的以主要米质指标达部颁一级的K42 2 6A、川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