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全生育期淹水栽培条件下,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呼吸作用强度、代谢商、土壤酶活性及水稻叶绿素、脯氨酸、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特征。随着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呼吸作用强度表现为先升后降,到成熟期有所回升的变化规律,且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差异显著,而土壤微生物代谢商一直下降。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而酸性磷酸酶与脱氢酶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规律。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水稻移栽后的30 d左右形成峰值,而脱氢酶活性则在50 d左右形成峰值,且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差异显著。随着水稻生长,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在移栽后70 d左右形成峰值,然后急剧下降,POD的活性则表现为逐渐增强,而脯氨酸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不过上述水稻生理指标与土壤各生物化学指标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 土壤 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明显受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寿光大棚菜地土壤呼吸强度、酶活性、pH与EC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防治土壤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寿光地区露地土壤作对照,研究了连作1、5、8和12年大棚蔬菜(番茄)土壤有关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棚内高于棚外,并随连作年限延长开始增强而后减弱,由于管理差异,12年棚龄土壤又回升。随着连作年限延长,土壤脲酶活性逐渐减弱,而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强;土壤呼吸强度和酶活性都由表层向底层逐渐减弱。土壤pH随连作年限增加逐渐下降,而EC逐渐增加,至12年棚龄时,与对照比0—20 cm土层pH下降了1.06单位,其他层次变化不显著。试验还表明,该地区表层土壤pH变化于6.45~7.51,EC 0.5 mS/cm,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同时,EC是影响土壤pH及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EC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作为反映大棚菜地土壤质量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3.
研究不同海岛棉新品系对脱叶剂欣噻利及其施药频次的响应,分析其脱叶率、吐絮率、品质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差异。2019年以海岛棉品系ZX25、ZX61、ZX85、ZX102、ZX113为对象,经脱叶试验筛选出早熟、絮畅、朵大、对欣噻利敏感的品系ZX102 和ZX113,于2020年开展脱叶剂频次试验。研究表明:ZX102 和ZX113 对脱叶剂敏感,早熟、吐絮集中,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满足机械采收的要求;施药频次试验中,一次性足量喷施脱叶剂处理较2次轻量喷施脱叶剂处理的脱叶率、吐絮率达到机械采收要求的时间提前约3~6 d,且均高于清水对照;喷施脱叶剂后上部棉铃的马克隆值显著降低,对其他品质性状无显著影响;同时,上部棉铃的铃重显著降低,籽指下降,但对衣分和籽棉产量无显著影响,并且一次性足量喷施脱叶剂对纤维品质、产量性状的影响大于2次轻量喷施。2次喷施欣噻利(900 mL·hm-2+900 mL·hm-2)后的脱叶率、吐絮率理想,对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的不利影响较小,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确保原棉质量。 相似文献
34.
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对植稻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和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3N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3N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35.
为研究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不同播种量对滨海盐碱土的修复作用,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撒播0(CK)、30 (SF)、45 (LF)和60(BF)kg·hm-2 4种播种量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地碱蓬不同播种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全盐量、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团聚性的改良存在一定差异。其中, LF处理下,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效果最佳,与CK相比,土壤全盐量降低42.48%,有机质含量增加80.52%,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30.24%,土壤团聚性增强。其次是BF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256.67%,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增加了64.38%,土壤大团聚体所占百分比增加了37.51%。因此,盐地碱蓬45 kg·hm-2的播种量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改善滨海盐碱地土壤环境,为积盐植物修复盐碱地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6.
高肥力土壤氮钾配施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高肥力土壤氮钾配施对烟薯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N处理(0,45,90 kg/hm~2)和3个K_2O处理(0,75,150 kg/hm~2),共计9个氮钾组合处理,分别于收获期调查甘薯地上部性状,测定块根干鲜质量、Vc、淀粉、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Ca、Mg、Fe、Mn、Cu、Zn含量。结果表明:高肥力土壤上施用氮肥可增加甘薯蔓长、茎叶鲜质量、T/R值,并提高甘薯块根内蛋白质、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高肥力土壤上施用氮肥情况下,块根干鲜质量、淀粉和果糖含量有所降低。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块根干鲜质量、薯干率及淀粉和葡萄糖的含量;促进了甘薯对Mg的吸收,降低了甘薯对Ca的吸收。在氮钾互作条件下,甘薯分枝数、结薯数及Vc、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均有所提高;鲜薯产量与氮肥、钾肥的施用存在交互作用,即在不施N、施K_2O 150 kg/hm~2时,甘薯产量达到最高,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0 825.5 kg/hm~2,增幅为29.2%。同时在施N 90 kg/hm~2、不施K_2O时,甘薯产量最低,较不施肥处理减产1 435.5 kg/hm~2,降幅为3.9%。因此,在高肥力土壤,应不施或少施氮肥并配施适量钾肥以期获得鲜食型甘薯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