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8篇
农学   22篇
  5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5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籼粳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莫惠栋提出的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和世代平均数模型,并增加细胞质效应Ce,采用加权最小平方法分析了4个3^2设计的籼粳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结果表明:籼粳交稻米AC存在加性,显性,细胞质效应和上位性作用,并认为通过籼粳交育种可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2.
籼粳杂交稻早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用粳稻广亲和品种02428、ZH157、ZH110 分别和珍汕97A杂交,从回交后代中选得同质广亲和恢复系02428R(珍汕97A/024283 F5),ZH157R(珍汕97A/ZH1572 F6)和ZH110R(珍汕97A/ZH1103 F3 )3份,将上述同质广亲和恢复系分别与籼稻WA 胞质不育系珍汕97A 、珍育29A、早显A、矮败型胞质不育系协青早A 杂交,分析F1 的生育期。1995年用02428R等广亲和恢复系和明恢63 等籼型恢复系与早显A 、协青早A杂交,分析F1 的生育期等性状。通过具有早熟效应的早显A不育系与不同恢复系杂交,发现早显A可显著缩短杂交稻组合的生育期,但对产量影响不大,说明选育具早熟效应的不育系对于缩短杂交水稻的生育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3.
利用CRISPR/Cas9系统定向改良水稻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作物遗传改良的有效工具。本研究通过对水稻Pita、Pi21和ERF922稻瘟病相关基因进行定点编辑,以期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抗稻瘟病水稻材料。【方法】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Pita、Pi21和ERF922为靶基因,构建共编辑载体pC1300-2×35S::Cas9-gPita-gPi21-gERF922 ,用农杆菌转化长粒粳稻恢复系L1014,筛选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突变体用于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在T0代转基因株系中,Pita、Pi21和ERF922突变频率分别为75%、85%和65%,突变基因型多为双等位突变。筛选到的不含T-DNA成分的T1代能够稳定遗传给T2代,并从中获得Pi21单突变纯合株系及Pita、Pi21和ERF922的三突变纯合株系。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株系的抗性显著提高。同时,接种后纯合突变体株系内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等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上调。据此,我们推测纯合突变株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增强可能与其对稻瘟病菌的响应被激活有关。【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能够稳定遗传和具有较高稻瘟病抗性的纯合突变株系,为水稻稻瘟病抗性改良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4.
籼粳稻杂交一代的亲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矮秆籼稻保持系珍汕97B和珍汕97A等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太湖流域、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地中海沿岸的品种)杂交的亲和性以及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杂交的亲和性。不同生态条件的父本,其杂交F1的结实率存在一定的区别。选用具有恢复基因的国际稻等品种与粳稻不育系杂交,能够恢复F1杂种的部分育性,但组合间差异较大。试验证实了亚种间杂交F1的生物学强优势,对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5.
我国南方稻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形成的季风气候特点,使起点温度偏高的温敏型不育系在制种时,出现育性波动的风险⒚采用低温敏核不育系能确保制种安全,但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困难⒚由中国水稻所育成的光温互作型不育系M2S具育性稳定、不育期长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繁殖困难⒚为此,我们研究了M2S最佳冷灌处理时间,持续冷灌天数以及冷灌时间的长短对稻株正常生长、结实率和繁殖产量的影响等问题,为M2S今后大面积繁殖提供依据⒚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亲本  M2S由中国水稻所提供⒚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浙江省安…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绝大多数水稻类病斑突变体中免疫系统被激活可以有效提升其对稻瘟病的抗性,为进一步解析类病斑突变体抗病的分子机制,对类病斑突变体lmm326进行了研究。【方法】lmm326是粳稻中花11通过EMS辐射诱变,经多代自交和回交获得的一个类病斑突变体,并将突变体分别与中花11和Dular杂交获得的F_2群体用于遗传分析,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5叶期时,该突变体下部叶片表面开始出现类病斑表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株高、结实率、单株有效分蘖数、千粒重等显著下降;突变体带病斑叶片中死亡细胞数量及过氧化氢的积累量明显多于野生型;突变体相较于野生型对4个已鉴定的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性明显提高。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由一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方法将该基因定位在第1染色体长臂端38kb的区间内,其中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测序发现基因Os01g0919900第2外显子上对应CDS的第433位碱基由C突变成T,最终导致其编码蛋白的第145个氨基酸由苯丙氨酸(F)变为亮氨酸(L)。qRT-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lmm326中参与水杨酸信号通路的防卫基因显著上调表达。【结论】LMM326与OsSSI2互为等位基因,该基因可能参与负调控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其突变激活了水稻体内的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107.
水稻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加快水稻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并从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等角度,提出了谋划我国水稻科技创新工作的初步构想,以期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制定、推进现代化院所建设以及科技创新工程等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宝清县原属黑龙江第三积温带区域,应用第三积温带水稻品种。随着气候变暖,黑龙江省宝清县县域活动积温增加,调整相适应的水稻种植结构,更合理的利用当地热量资源,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以及优质生产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宝清县近40年的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并试验种植第二积温带应用品种。结果表明,宝清县可以应用第二积温带12片叶水稻品种,有利于优化水稻种植结构,促进水稻高产、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