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近几年来,福建山区受稻瘿蚊为害每年都在6.667万hm^2左右,双季晚稻出葱率一般在20%~60%不等,损失严重。药治成本高,花工多,效果较差,残毒高,在稻瘿蚊重发区,应用水稻生育期(主要幼穗分化期)与稻瘿主害代错开以及水稻再生栽培原理,研究出改双季稻为培植早稻-再生稻,改传统种植的单季稻为中稻-再生稻的改制法,可有效地防避瘿蚊为害,不必药治,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一、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吨粮的可行性福建有单季中、晚稻460万亩左右。调查发现,在温光资源利用上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稻田达150万亩以上,可用来培植中稻-再生稻。1988年泰宁县用汕优63培植中稻-再生稻1.132亩,头季亩产530公斤,  相似文献   
13.
福建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吨粮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着重总结了单季稻区推行杂交中稻--再生稻,实现亩产超吨粮技术经验,提出以“多桩、高桩、高肥、争多穗、夺高产的主要目标,论述采取相应措施的栽培原理与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杂交早稻—再生稻栽培特性与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双季稻区,利用迟熟杂交水稻组合作早稻栽培,后作培植再生稻,创立了杂交早稻-再生稻新的耕作制。既可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趋利避害,又具有省工、省种、省肥、节水、增产增收的优势,两季亩产可达吨粮,增收60元左右。本文研究了杂交早稻-再生稻的生育特性,并提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 3 绿色(有机)稻米的生产与范例 3.1 绿色(有机)稻米生产中农药使用的控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93-2000) 3.1.1 生产绿色稻米的农药使用原则 ①允许使用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加收米、益微、安地、苏维土配施在甘薯整个生长期具有良好的控制病虫效果,对细菌性黑腐病、蔓割病防效分别达80%和76%,鲜薯产量比小施药对比增产30.7%,比化学农药配施增产16.9%。表明生物农药组合可以代替化学农药组合,从而降低农药残留,甘薯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相似文献   
18.
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技术(下称抛秧栽培),八十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试验成功,1992年5月全国农技推广总站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召开的全国水稻育秧新技术现场会上预计各地推广面积可能突破200万亩。当年晚季我省引进该项技术,在仙游、顺昌、尤溪三县试验、示范,主要结果如下。一、抛秧栽培与手插对比试验结果 1.早生快发。顺昌点调查,软盘秧白根率达87.7%,比水秧高29.7个百分点。移栽大田后没有返青过程,分蘖始期比水秧手插提早3天。仙游梅塘点观察抛秧的根部入土深  相似文献   
19.
福建人多地少(1989年2896万人,人均0.64亩),人增地减(解放以来人口增1708多万人,增长1.4倍;与1956年最高耕地面积2231.9万亩比,耕地减少374万亩,下降17%),常年缺粮(15亿公斤左右),粮食问题更为严峻。“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福建粮食能否再上两个台阶,分别达到100亿公斤和110亿公斤,取决于对粮食问题的重新认识、结构的调整、政策的扶持、科技的进步以及投入的增加。本文仅就重新认识粮食生产三元结构,明确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调研和试验研究,从基地建设、环境监测、品种筛选、栽培模式、加工技术以及绿色营销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构建绿色(有机)稻米产业链的途径与技术,为绿色(有机)稻米生产规范化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