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35篇
  4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普通玉米蛋白质、淀粉和油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质、淀粉和油分含量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法】采用谷物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分析10个自交系及90个F1、F2杂交组合在两个种植地点的试验数据。【结果】蛋白质、淀粉、油分含量的遗传主效应方差(VG)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VGE)分别占各性状总遗传方差(VG +VGE)的38.5%和61.5%、48.2 %和51.8%、48.2%和51.8%。在遗传主效应中,蛋白质、油分含量同时受控于种子和母体效应;淀粉含量以母体效应为主,种子(胚乳)效应次之;细胞质效应相对较小。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中,3个品质性状均以种子、母体×环境互作为主,未发现细胞质×环境互作。蛋白质含量以互作遗传力(h2GE)为主;淀粉、油分含量以普通遗传力(h2G)为主。【结论】3个品质性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子(胚乳或胚)、母体植株和细胞质等3套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其中,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淀粉、油分含量同时受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发展玉米育种科学 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国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同期的发达国家。1996年我国玉米总产和单产均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同年玉米增产总额在粮食增产总额中占40.8%,高于水稻的26%和小麦的22%,说明玉米在我国粮食生...  相似文献   
33.
玉米分子遗传框架图谱构建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48-2×5003的166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135个RFLP探针和131对SSR引物对亲本48-2、5003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筛选出109个RFLP多态性探针和81对SSR多态性引物用于F2群体分析,利用上述109个RFLP标记和81个SSR标记,构建了具190个RFLP、SSR标记199个标记位点的玉米分子遗传图谱,覆盖整个基因组2984.1 cM,标记间平均间  相似文献   
34.
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的抗旱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目前我国科研育种和生产中84份骨干自交系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干旱胁迫处理,依据成熟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剖析其抗旱性,发现我国玉米自交系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抗旱类型及抗旱丰产类型,它们是我国玉米抗旱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抗旱性分析发现, 产量构成因素的抗旱性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材料表现生育中、后期均抗旱,有些材料只在某一个生育时期表现较强的抗旱性;抗旱丰产性分析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抗旱指数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材料穗粒数、百粒重抗旱指数均较高,有些材料穗粒数抗旱指数较高,还有些材料百粒重抗旱指数较高,表明不同的玉米能够以不同的途径实现抗旱丰产。  相似文献   
35.
玉米抗病相关候选基因DNA片段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玉米DNA进行扩增、克隆并对部分克隆进行了测序.测序结果与Genebank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其中pGEM2-23号克隆与玉米中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在15047~15272 bp处具有85%同源性;pGEM2-25号克隆与水稻BAC库中10号染色体的OSJNBa0055P24克隆片段在67005-67151bp处具有82%同源性.推测pGEM2-23克隆为一与乙醇脱氢酶有类似作用的抗病相关候选基因的片断.  相似文献   
36.
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与中国温带玉米种质杂交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春、夏播 2个环境下鉴定评价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 5个自交系、3个改良群体与 10个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结果表明 :基因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方差达到显著 ;在春、夏播环境下均可选出产量高于对照掖单 13的杂交组合 ,说明温热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散粉吐丝延迟 ,株高和穗位高增加 ,果穗变细、穗行数减少 ,是利用温热杂交种的突出问题 ;果穗长度、千粒重、行粒数是温热杂交种的优点。代表我国主要杂优群的种质对温热杂交种的选择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改良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自交系 4 78对于降低温热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 ,旅 9对于增加果穗粗、穗行数 ,黄早 4对于散粉、吐丝的提早及雌雄协调 ,Mo17对于增加果穗长、行粒数、出籽率 ,豫 5群体对于提高粒重 ,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37.
玉米雄花不孕性及其恢复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三种细胞质遗传的玉米雄花不孕类型各有其专效的恢复系和部分恢复系。在 T 型细胞质基础上,测定出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决定着花粉孕育性的恢复,同时还有显性修饰基因存在,影响其表现的程度。春播和夏播的不同环境条件只对部分恢复性的表现发生明显影响,对全恢复性和不孕性则很少能够改变。M 型恢复性的等位隐性基因在杂合株内对花粉粒具有某种致死或败育作用,故测交后代表现不分离现象。本文初步鉴定了若干常用自交系的 T 型恢复基因型,并以此作为根据,提出了配制全不去雄的玉米双交种的各种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38.
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利用cDNA-AFLP技术,对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及其双亲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基因表达有多种类型,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不仅有增强,也有双亲沉默,弱优势组合双亲沉默的数量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均高于强优势组合,杂  相似文献   
39.
SSR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选择较为均匀地分布于玉米(Zea mays)10对染色体上的71对SSR引物,在17个自交系间共检测出38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出2-12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4个,每个SSR位点的多态信息量(PIC)变化于0.278-0.896之间,平均为0.672。利用384个多态性SSR标记位点计算了17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其范围在0.681-0.873之间,平均为0.740。以SSR标记遗传相似系为原始数据,按UPGMA方法对17个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750为标准,可将17个自交系分为6类,聚类结果和已知系谱关系十分吻合。根据直线相关分析,自交系间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及杂种优质相关极显著,但相关系数较小,分别为0.443和0.310。分群后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产量以及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到0.682和0.609,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合理分类,并选择合适的自交系配制组合,可避免群内自交系间杂交,减少育种的盲目性和工作量。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