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分布于82个县市的1 630份中国云南保存的地方稻种资源多种表现型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共有724份稻种资源是具有多种表现型现象的资源,即多型性资源,多型性资源的比例为44.0%,多型性系数X为1.75,多样性指数H为1.3/4,X与H的相关系数r=0.90**.多型性资源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思茅、临沧、版纳和德宏4个地州,以墨江、景洪、龙隆、永德、普洱、孟连和云县等7个县(市)为中心的地带,即云南多型性稻种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边缘及滇西南地区的野生稻分布区、稻种资源富集区和陆稻的主要种植区.分布地区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佤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云南稻种资源的多种表现型现象与当地的地理和民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尖孢镰刀菌侵染下香蕉幼苗抗病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枯萎病由土传病菌尖孢镰刀菌侵染引起,为探究病原菌侵染过程中香蕉植株的抗病生理响应,本研究利用温室培养植株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病原菌侵染之后叶绿素含量、抗病防御酶活性、总酚含量、木质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病原菌的侵染,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在侵染第16天时,发病植株叶绿素含量相对于健康植株降低44%;(2)病原菌侵染之后,植株各部位抗病防御酶苯基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提高;(3)随着病情的加剧,酚类物质和木质素逐渐在植株体内累积;(4)病原菌侵染之后,香蕉植株叶片和假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当植株发病等级为I级时,叶片和假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至未侵染植株的1.53和1.62倍,根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至未侵染植株的67%;(5)当植株发病等级为II级时,叶片和假茎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至未侵染植株的的3.01、5.38和1.99倍。综上所述,病原菌侵染之后,香蕉植株会通过提高抗病防御酶活性,合成抗病物质酚类和木质素,同时,也会主动累积可溶性糖和氨基酸,来缓解由于病原菌侵染之后所造成的渗透胁迫。 相似文献
23.
“Ⅱ优084”在永胜涛源创世界水稻单产新高的栽培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杂交稻“Ⅱ优084”在云南永胜涛源以每公顷产18467.55kg刷新世界水稻单产新高,作者阐述了超高产栽培的生态环境,超高产品种(组合)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模式。同时通过分析近20年来在永胜涛源刷新世界水稻高产纪录的品种(组合),得出超高产品种(组合)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4.
云南省3个地方稻种的抗稻瘟病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 95 8 3c和 96 4 1a 2个稻瘟病菌系接种 ,用累积分布曲线法对三磅七十箩、魔王谷和毫乃焕与丽江新团黑谷的杂交F2 、F3 、BC1群体进行了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发现毫乃焕对菌系 96 4 1a的抗性由 2对显性基因控制 ,1对基因对另 1对基因有抑制作用 ;魔王谷对稻瘟病菌 96 4 1a的抗性受 1对显性基因控制 ;三磅七十箩对菌系95 8 3C的抗性由 1对隐性基因控制 ,首次发现三磅七十箩对稻瘟病的抗性由 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5.
用20对SSR引物对原产于云南的16份地方稻种和2份选育品种进行单个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7.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多态性高于选育品种,而12.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标记多态性与选育品种相近。81.2%的地方稻种群体内的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e)高于选育品种,而18.8%的地方品种群体内Na和He与选育品种相同或略小。水稻地方稻种群体内He的差异较大,其变异范围为0.0146~0.5117,其中,黄板所 1(1980年收集)、黄板所 2(2007年收集)、麻线谷 1(1980年收集)、麻线谷 2(2007年收集)的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分别为0.2327、0.4214、0.5117和0.4489。87.5%地方品种的杂合度(Ho)明显高于选育品种;地方品种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很大,其中1/4的遗传差异来源于地方稻种群体内,差异极显著。RM333、RM257和RM180在供试云南地方稻种群体内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百分率均较高,适用于云南地方稻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检测。 相似文献
26.
籼粳稻区云南稻种耐冷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用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按1/2p(p-1)配制15个组合及其亲本在籼稻区(F1)、籼粳交错区(F2)和温凉粳稻区(F1、F2、F3)进行云南稻种颖壳、花药大小和结实率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耐冷稻种在冷害条件下颖壳变窄、花药大小相对稳定、结实率较高,花药长缩短与结实率呈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 极弱耐冷品种十和田则呈极显著正相关(0.924**)。(2)极强耐冷的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耐冷性状的GCA较高,用它们作耐冷基因供体、十和田作轮回亲本已获得一批耐冷性近等基因系。(3)不同世代同一稻区和同世代不同稻区的耐冷性状及SCA在不同稻区存在明显差异。(4)籼粳杂种后代在温凉粳稻区粳型性状变异同时伴随着耐冷基因的累积;而在籼粳交错区和籼稻区则有利于籼型性状的遗传进化。 相似文献
27.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F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F3家系群中的分布以及所检测到的QTL数目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QTL与环境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水稻结实率在F3家系群中呈接近正态或偏态的连续分布,是多个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水稻结实率相关的QTL 14个,分布于第1、2、3、4、6、7、8、10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15.3%。分别位于第1、2、6和12染色体RM1~RM259、RM263~RM6、RM340~RM30、RM270~RM17区间的qSSR1、qSSR2、qSSR6和qSSR12至少在2种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4.8%~7.2%、7.6%~10.7%和7.4%~10.4%。以上多数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相似文献
28.
利用3个来自云南低纬高原的粳稻品种和3个来自日本、韩国高纬平原地区的粳稻品种,以及应用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30个F1为试验材料,利用加性 显性 母体效应(ADM)遗传模型,在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对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穗抽出度和抽穗天数等4个主要耐冷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耐冷相关性状中,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不存在母体效应;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以互作广义遗传率最高,分别为63.5%和56.5%。单株结实率与特定结实率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效应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 0.717~1.000;单株结实率与穗抽出度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效应相关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161~0975。穗抽出度的变异系数变幅最大,穗抽出度也是耐冷性鉴定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穗抽出度和抽穗天数以广义遗传率为最大,分别为59.6%和81.4%。抽穗天数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受环境的影响最小。低温胁迫是选择培育耐冷性品种的必要条件,一品稻(Ilpumbyeo)×昆明小白谷是培育强耐冷性粳稻新品种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29.
30.
为了探寻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间毒素的差异及毒素与病菌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致病性差异较大的3个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其毒素,用水稻幼苗浸根法和种子发芽抑制法测定毒素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TLC法分析毒素组分及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菌株单细胞产毒素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供试的3个菌株,无论其致病力强弱,其产生的毒素只要有足够的量,都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也能使水稻幼苗萎蔫,且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菌株间毒素组分和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一些特异的组分是否与其致病性有关,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