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7篇
  14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再生季水、肥管理措施是再生稻尤其是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明确再生季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成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杂交籼稻泸优明占为材料,通过设置再生季分蘖期3个不同水肥处理盆栽试验,即淹水灌溉不施用促苗肥(S处理)、干湿交替灌溉不施用促苗肥(G处理)和干湿交替灌溉施用促苗肥(GN处理),研究不同水肥运筹对再生季稻腋芽、产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季稻不同水肥处理对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酶有显著影响,处理后10 d,与S处理相比,G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G处理相比,GN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水肥调控下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差异显著,处理后10 d,GN处理和G处理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S处理,GN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酚酸、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G处理。GN处理和G处理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27.27%和14.84%,再生季分蘖数和产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102.50%~111.11%、42.50%~44.44%和91.41%~108.72%、37.93%~40.94%。由此可见,再生季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或施用促苗肥均可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促进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代谢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根际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增加根际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再生季新根的形成和腋芽的萌发。采用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促苗肥对再生季稻的促控效果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不同矿化度微咸水和再生水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盆栽棉花出苗率、苗期冠层和根生长情况,探索微咸水和再生水在棉花灌溉中的应用技术。试验设置灌水量和水质2个试验因素,研究灌水量和水质处理对盆栽棉花出苗率、苗期冠层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率、苗期冠层和根系生长随灌水量减少而降低;2~4 g/L微咸水和再生水处理促进出苗,高于4 g/L微咸水抑制出苗;在环境温度较低时,2~4 g/L微咸水和再生水处理促进冠层生长和根系生长;在环境温度较高时,2~6 g/L微咸水处理抑制冠层生长和根系生长,再生水处理促进冠层生长,抑制根系生长。该研究为再生水应用于棉花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节约型城市园林与植物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约型植物号观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方法,是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及种植方式构建节约型园林。合理保护利用场地原有植物是根本,应用乡土植物和构建地方优势植物群落是构建节约型园林的可行之路,优化植物配置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选用节水抗旱型植物是实现节水型园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4.
张春燕  徐倩  赵春玲  张春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53-5954,6056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bl对大鼠神经细胞表达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大鼠神经细胞,将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加入5μg/ml Rbl,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基,药物作用20 min,裂解细胞,提取全细胞蛋白。双向电泳(2-DE)分离提取物,用ImageMaster2D Platinum v5.0软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通过对2-DE图谱蛋白斑点的匹配及对比分析,试验组的2-DE图谱共检出蛋白斑点418个,其中226个为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经质谱鉴定,与Rbl作用相关的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包括:细胞色素P-450、光导素样蛋白,它们均属于磷酸化蛋白质。[结论]该研究表明Rbl对大鼠神经细胞的作用极有可能是通过相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系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5.
外源硒对镉胁迫下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外源硒对重金属镉胁迫下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的影响,本研究以一年生黑麦草品种"杰威"(Lolium multiflorum ‘Jiewei’)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施加0.05、0.1和1.0 mg·L-1硒对镉胁迫(60 mg·L-1)下黑麦草株高、根长、电导率(Electrolyte leakage,EL)、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60 mg·L-1镉胁迫下黑麦草株高和根长显著(P<0.05)降低,EL和MDA含量显著升高,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显著升高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显著降低,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而过氧化物体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pA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表达量则显著上升;施加外源硒后,镉胁迫得到缓解,在硒浓度为0.1 mg·L-1时,株高和根长缓解效果最明显,EL和MDA降低,SOD活性下降以及POD活性上升,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也恢复至对照水平,表明施加适宜浓度外源硒可调节抗氧化能力,从而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和有效缓解镉胁迫对黑麦草的毒害现象,其中硒浓度为0.1 mg·L-1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6.
徐倩 《广东饲料》2016,(7):15-18
正导语:广东省是畜牧饲料大省,畜牧饲料业作为传统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企业更应该注重创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方式更应该从追求数量增长和效益提升向提倡优质、安全、环保转变,将传统产业高新化,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07.
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农业知识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跨学科定性分析研究为基本方法,引用农业技术推广、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结合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知识传播机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建立了单一中介和双中介的农业知识传播机制;最后对所提出的两种农业知识传播机制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8.
肝脏表达抗菌肽2 (liver-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2,LEAP-2)在鱼类先天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俄罗斯鲟LEAP-2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LEAP-2,AgLEAP-2)的全长c DNA序列,对其序列特征和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构建Ag LEAP-2原核表达载体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进一步采用琼脂稀释法初步检测Ag LEAP-2蛋白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AgLEAP-2基因c DNA全长为62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246 bp,预测编码8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11.2 kDa,5′端非编码区为184 bp,3′端非编码区为192 bp。Ag LEAP-2包含一个信号肽(1~25 aa)和一个成熟肽(26~81 aa),成熟肽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在Cys58-Cys69和Cys64-Cys74的相对位置之间各形成一个二硫键的核心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AgLEAP-2在所有健康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肠道和肌肉中表达...  相似文献   
109.
草坪草的种类繁多,包含禾本科十几个属.本研究根据已报导的AsEXP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并测序了草坪草3个属共计6个品种植物材料约460 by的AsEXP1基因片段.序列比对显示,不同草坪草品种间存在基因序列的差异,并呈现种属特征,即同属品种存在特定的碱基插入、缺失或替换等,同属品种间同源率超过97%,不同属品种间同...  相似文献   
110.
坡沟系统是流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基本单元,掌握其产流产沙规律是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识别,再确定5个不同坡沟系统(2个无人为干扰的退耕植被恢复+自然植被坡沟系统SG1和SG2、2个人为扰动的退耕植被恢复+自然植被坡沟系统SG3和SG4、以及1个果园+坡耕地的坡沟系统SG5)内泥沙源、汇及其输移路径分布特征,并在量化指标的基础上,结合2016—2022年坊塌小流域5个坡沟系统的降雨和产流产沙的监测数据,研究了不同坡沟系统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对源-汇-路径格局的响应。结果表明:次降雨条件下,SG1和SG2的产沙模数显著低于其他坡沟系统(P<0.05),且SG3径流深和产沙模数均较大;SG2的年平均径流深显著低于SG5(P<0.05)。坡沟系统径流深分别与总坡沟系统、沟间地、沟谷地的泥沙源和汇最大斑块面积比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沟间地泥沙源、汇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要大于沟谷地,径流深与总坡沟系统路径的分岔比、沟间地与沟谷地的路径比降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5);产沙模数与各源汇指数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与路径数量密度、长度密度、沟间地的路径分岔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径流深和产沙模数均与路径复杂度呈显著负相关。可见,降低源/汇比例大小,适当增加泥沙输移路径的复杂度和输移距离,可有效减少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研究可为坡沟系统土壤侵蚀防控以及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