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华苎4号"是从稀节巴品种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226.5kg,比对照细叶绿品种增产59.13%,在湖北省区试中较对照增产33.81%:纤维品质优良,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年均纤维细度2082支,在区试中经湖北省纤检所测试,年均纤维细度2239支;该品种植株高大整齐,出麻率特别高(鲜皮出麻率和鲜茎出麻率分别在14%和5%以上);"华苎4号"的抗逆性强,高抗炭疽病,不感染花叶病,抗旱抗风性强,但耐渍性略差.  相似文献   
22.
符家平  汪波  洪果  彭定祥 《中国麻业科学》2009,31(4):225-227,241
以转PSAG12-IPT基因苎麻T0代的株系及对照为材料,在每季麻收获前后,分别对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株系P502的主要性状指标优于受体品系5041:大部分株系部分性状指标优于对照,部分性状指标劣于对照:少数株系的某些性状甚至发生了特殊变异.可见,转PSAG12-IPT基因苎麻T0代株系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异,这些变异为苎麻育种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23.
苎麻基因组SRAP扩增体系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苎麻自交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苎麻SRAP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10xPCR Buffer、模板浓度、Mg^2+、dNTP、引物、Taq酶、循环次数、退火温度等,建立了适于苎麻SRAP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即在201.1反应体系中,引物浓度为0.3μmol/L;模板DNA的用量为60~100ng;Mg^2+浓度为2.0mmol/L;dNTP浓度为0.2mmol/L;砌酶用量为1U。适宜的扩增程序为先94℃变性1min,前5个循环以94℃变性1min、33℃复性1min、72℃延伸1min进行,接下来将复性温度提高到52℃,其它条件不变,进行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4℃保存。本文讨论了SRAP分子标记在苎麻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应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苎麻遗传图谱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苎麻新品种“华苎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苎2号”是从黑皮蔸的自然变异后代中选育出来的优良新品种,于1993年6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湖北省区域镀保,其产量连续两年居第一位,为159.60kg,比对照增产25.47%。由湖北省标准局测定其单纤维支数为2082公支。多年试验表明,其抗旱抗寒性强,较抗炭疽病,不感染花叶病,农艺性状好,生长势强,已被湖北省定为90年代更新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25.
光照时间对红麻不同熟期品种和光钝感材料发育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熟期品种2年8-16h不同光照时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现蕾临界光长在16h左右,中熟品种在14h以上,晚熟品种则在13.5h左右,早,中,晚熟品种均感光性较强,其中以晚熟品种的感光性最强;自选材料QQ1对光相对钝感;晚熟品种短光照处理40天以上新现的蕾才脱落少;晚熟品种至多10天短日处理便可诱导花芽分化并现蕾;红麻在自然条件下感应短日的器官为第1第10片展开叶,并且在此范围内感应具有国积  相似文献   
26.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27.
苎麻ISSR-PCR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ISSR分子标记是在SSR标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ISSR标记成孟德尔式遗传,在多数物种中是显性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品种鉴定、遗传作图、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进化及分子生态学当中。笔者以苎麻自交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苎麻ISSR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10×PCRBuffer、模板浓度、Mg2 、dNTP、引物、Taq酶、循环次数、退火温度等,建立了适于苎麻ISSR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即在20ul反应体系中,引物浓度为1.0umol/L;模板DNA的用量为60~100ng;Mg2 浓度为2.0mmol/L;dNTP浓度为0.2mmol/L;Taq酶用量为1U。适宜的扩增程序为先94℃变性5min,再94℃变性30sec、56℃复性45sec、72℃延伸90sec共34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4℃保存。  相似文献   
28.
1993~1994年以华苎2号为材料,进行了4种施氮水平和3种栽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每hm ̄2施纯氮0~472.5kg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茎、叶生长加速,分蘖增多,各产量因素的构成比较协调,原麻产量增加,但纤维支数有所下降。每hm ̄2产原麻2250kg的最佳施氮量为375kg氮。每hm ̄2栽植密度在22500蔸至37500蔸范围内,旺长期生长速度是密植快于稀植,分蘖数、有效茎数、鲜茎重、干物重、原麻产量等是密植高于稀植,纤维品质密植优于稀植,但随着麻龄延长,密植增产效应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9.
苎麻酶法脱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果胶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进行苎麻酶法脱胶,分别进行每种酶的单一酶脱胶和3种酶联合脱胶实验,研究这3种酶对脱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试验用湘苎 2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光照时数和碳源、不同温度和碳源对苎麻愈伤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用葡萄糖作碳源比蔗糖更有利于苎麻愈伤生长 ;12h光照 /12h黑暗最有利于苎麻愈伤的生长 ,其次是全光照条件 ,黑暗条件下愈伤生长最慢。用葡萄糖作碳源时 ,愈伤生长量在 30℃、 2 8℃、 2 5℃条件下均极显著大于 2 3℃条件下 ;蔗糖作碳源时 ,在 2 5~ 2 8℃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 ,而过高或者过低都是不利的。光照处理对分化是有利的 ,而相对较高温条件虽然能比较好的促进愈伤增殖 ,但这种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再生不如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生长的愈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