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作为稻田难以防除的恶性杂草,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发掘具有防治稻田稗草潜力的生防菌,本研究从江苏、广西、贵州三省采集感病稗草,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10株对稗草致病性较强的优势菌株。通过观察优势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GAPDH、EF-1α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确定10株菌分别为新月弯孢Culvularia lunata、尖角突脐蠕孢Exserohilum monoceras、禾长蠕孢菌Setosphaeria rostrata、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梭形突脐蠕孢Exserohilum fusiforme、澳大利亚弯孢Curvularia australiensis、双色平脐蠕孢Bipolaris bicolor、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亚隔孢壳属Didymella americana和亚隔孢壳属Didymella pinodella。该研究丰富了稗草病原菌生物资源,为进一步开发稻田生物除草剂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52.
一枝黄花在加拿大发生状况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春友  强胜 《植物检疫》2008,22(2):123-125
通过对加拿大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安大略(Ontario)、魁北克(Quebec)3省南部地区野外考查,发现上述地区菊科一枝黄花属有4个种分布,分别是狭叶一枝黄花(Solidago graminifolia)、巨大一枝黄花(S.gigantean)、粗糙一枝黄花(S.altissima)和加拿大一枝黄花(S.canadensis)。但不同种类分布区域明显不同,其中巨大一枝黄花在萨斯喀彻温省许多生境中极常见,狭叶一枝黄花有分布但极少见,粗糙一枝黄花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未查见;在安大略、魁北克两省粗糙一枝黄花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是许多生境中的优势种,未查见狭叶一枝黄花和巨大一枝黄花。考查过程中还发现,当地制约一枝黄花种群发展的因素主要有3个:气候、生物和耕作。  相似文献   
53.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江苏地区的发生与防除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一种外来有害植物。它原产于北美,上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栽培于上海、南京一带,后逸生野外成为杂草,因未造成较大危害,没有引起人们过多关注。但2002年以来,该植物在江苏地区扩展蔓延  相似文献   
54.
江苏省杂草稻危害情况的调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杂草稻(Weedy rice or red rice)是指在稻田中和稻田周边作为杂草类型生长的半野生型稻的植株[1-2],其已成为世界上温带地区一些种植水稻国家最普遍的杂草类型[3],江苏自古就有记载[4],如江苏的稆稻.然而近年来,江苏省出现了新的杂草稻类型,明显不同于稆稻和栽培粳稻[5],已产生一定危害,甚至引发了某些种子售卖纠纷.  相似文献   
55.
广东省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都有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实验区样方内共发现53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计有14种。占植物总数的26.42%.外来入侵植物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小叶冷水花只fea microphylla的优势度综合值最大。在缓冲区样方内共调查到62种杂草,其中外采入侵植物14种.占植物总数的22.58%,外来入侵植物小叶冷水花、胜红蓟和三裂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的优势度综合值最大。在核心区的样方内共调查到了24种植物,外来入侵植物有3种,占植物总数的12.50%,入侵植物数量明显低于实验区和缓冲区,优势度综合值最大的外来入侵植物是草胡椒Peperomia pellucida和胜红蓟。同时对外来植物入侵途径和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本调查结果将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表3参18  相似文献   
56.
利用HPLC法测定链格孢菌培养液中细交链孢菌酮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了一种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链格孢菌菌液中细交链孢菌酮酸的方法.样品经过大孔树脂和硅胶处理之后进行检测,色谱柱为ODS-C18反相柱,流动相为100%甲醇,流速为0.4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选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细交链孢菌酮酸标准品峰面积的自然对数与其相应浓度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精密度RSD为0.44%,回收率大于95%,细交链孢菌酮酸的出峰时间在6 min左右.检测细交链格孢菌培养液中细交链孢菌酮酸的平均含量为1.739 5μg/ml.  相似文献   
57.
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都对草甘膦具有较高的天然耐药性,其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由于EPSPS基因结构差异、基因多拷贝以及高表达量,但是,靶标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阔叶土麦冬的耐药性最高,麦冬的耐药性最低,土麦冬居于中间。为了进一步揭示其耐药性的非靶标机制,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的叶表皮显微结构,发现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的气孔主要分布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分别为37.6、36.15和23.92个/mm~2。但是,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的气孔在叶片上表皮也有分布,并且阔叶土麦冬上表皮的气孔明显多于土麦冬。麦冬草气孔带和非气孔带细胞在细胞长度、面积和长宽比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具明显瘤状突起,导致气孔下陷;土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呈波浪状突起,使气孔略下陷;阔叶土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基本无突起,气孔下陷不显。这些结构特征差异可能与麦冬草对草甘膦的耐药性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8.
<正>1自动(遥控)跌落式熔断器简介户外跌落式熔断器作为一种短路保护开关,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农村10 kV配电线路和配电台区变压器中。传统的跌落式熔断器,依靠人工用绝缘棒推、拉分、合闸,劳动强度大,操作难,特别是在大风天气或夜间操作时存在安全隐患。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及自然天气的影响较大,导致不能快速、安全地进行熔断器的分合。自动(遥控)跌落式熔断器的应用,旨在解决户外10 kV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变电站一次侧对熔断器投、切操作,遥动分合且三相同时分断、合闸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59.
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转化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Service Organization,ISAAA)的相关数据,归纳总结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大豆(Glycine max)、油菜(Brassica napus)和玉米(Zea mays)这4种作物的抗除草剂转基因转化事件,以便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参考。经统计发现截止2017-05-21,全球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大豆、油菜和玉米转化事件分别为39、28、32和201个。在这4种作物中,抗除草剂基因有19种,来源于16种生物,涉及到的除草剂共有9种;分别是草甘膦(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咪唑啉酮类(imidazolinone)、2,4-D(2,4-dichlorophenoxy)、异噁唑草酮(isoxaflutole)、麦草畏(dicamba)、磺酰脲类(sulfonylurea)、硝磺草酮(mesotrione)和溴苯腈(bromoxynil)。单抗事件、多抗事件和复合抗性事件分别为25个、18个和257个,分别占抗除草剂总转化事件的8.3%、6%和85.7%。抗除草剂转化事件涉及的公司有8个,分别是先正达、孟山都公司、杜邦、拜耳作物科学、陶氏益农有限公司、巴斯夫、Genective S.A.和美国斯泰恩种子农场股份有限公司。本文能为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0.
王晓蕾  王建  张庆玲  闫静  强胜  宋小玲 《草业学报》2017,26(12):138-151
如果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渗入到野芥菜中,会给野芥菜的防除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环境释放前对抗性基因向野芥菜的渗入开展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以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BC3mF2和BC3pF2及BC3mF3和BC3pF3,m表示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后代,p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后代)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密度(低密度为15株/区,高密度为30株/区)及不同种植比例(单种,野芥菜与回交后代以4:1、3:2、1:1混种)时的适合度成分和总适合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低密度还是高密度条件下,单种时BC3F2和BC3F3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低密度混种时,在4:1和3:2下,只有BC3mF3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后代的总适合度均显著小于野芥菜;以1:1混种时,只有BC3mF2和BC3mF3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高密度混种时,3个比例混种下4种供试回交后代的总适合度均显著小于野芥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C3mF3的各适合度成分都与混种比例不相关。表明携带抗性基因的BC3F2和BC3F3在野外都具有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BC3mF3定植的可能性较其他供试回交后代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基因逃逸的策略上,在防范初始杂交发生的同时,也应该防范回交后代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