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不同的微波辐射时间、次数及截根组合对苗木生长量和生物量影响的试验,研究微波辐射时间、次数和截根方式对华山松(Pinus armandii)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间平均地径、苗高、上胚轴直径和轴长均呈现极显著差异.影响华山松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随着苗龄的增长而改变,且影响不同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42.
选用45只成年来航公鸡,应用套测法和强饲法相结合的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活性肽蛋白对鸡的氨基酸代谢率和有效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研究表明:家禽日粮中添加10%活性肽蛋白时,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0.84%、60.53%、56.74%和62.4%,真实代谢率分别为81.13%、72.95%、68.14%和76.99%;添加15%活性肽蛋白时,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0.82%、59.97%、56.53%和62.06%,真实代谢率分别为81.2%、72.55%、68.09%和76.91%;添加20%活性肽蛋白时,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0.23%、59.13%、55.83%和61.49%,真实代谢率分别为80.82%、71.97%、67.55%和76.61%。由此证明,48.55%粗蛋白质活性肽蛋白的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70.63%、59.88%、56.37%和61.98%;真实代谢率分别为81.05%、72.49%、67.93%和76.84%。活性肽蛋白有效赖氨酸的含量(g/100g)为2.17,有效蛋氨酸的含量为0.64,有效苏氨酸的含量为1.68。  相似文献   
43.
以克孜河流域天然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流域统计年鉴,分析了 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8年流域天然植被的动态变化,采用潜水蒸散法计算了 4个时期流域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量,研究了现状年流域天然植被潜水蒸发的极限埋深及恢复需水量.结果表明:(1)克孜河流域天然植被面积在28 a年...  相似文献   
44.
选用1日龄AA肉仔鸡9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多不饱和脂肪酸(0、150、250、350mg/kg PUFA)对肉鸡生产性能影响。试验期为35d,分8~21d和21~42d两个饲养阶段。结果表明:在肉鸡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PUFA,与对照组相比,可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料重比;其中在150mg/kg PUFA添加水平下,肉鸡的采食量和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50 mg/kg PUFA添加水平下,肉鸡日增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肉鸡日粮中添加PUFA最适量为150~250 mg/kg。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方式对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冬季牧场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的冬季牧场为对象,在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处理下分别设计轻度放牧、重度放牧2个放牧强度,无放牧区(围栏打草场)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分析草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植物重要值、地上现存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禾本科和豆科等植物重要值下降,群落优势种逐步被杂类草及醉马草等取代;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在游牧与定居放牧区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个指标差异性均在定居显示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表现为定居>游牧,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游牧和定居放牧影响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冬季牧场植物群落基本特征。与定居放牧区相比,游牧区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递增逐步降低降幅分别为23.45%、7.43%、9.42%和13.57%;植物高度、密度、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均在游牧区处于较低水平,α多样性指数均在游牧区达到最低值。定居轻度放牧下植物种类数量最多,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6.
运用分形理论,选取斑块形状指数,在对三工河流域土壤斑块的标度-频度分形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斑块面积-周长分维数,讨论了流域内土壤斑块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结果表明:三工河流域内土壤斑块标度-频度分形关系及土壤类型斑块面积-周长分形关系客观存在;流域内土壤类型分维值具有一定差异,其中潮土的分维数最大,硫酸盐草甸盐土最小。复杂性指数与分维数和形状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土壤类型斑块在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流域内高山寒漠土的复杂性指数最大,空间分布最复杂(K=2.403),半固定风沙土的复杂性指数最小,空间分布最简单(K=1.259)。  相似文献   
47.
本试验旨在进行关岭牛肌球蛋白重链1(myosin heavy chain 1,MYH1)5'侧翼启动子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集关岭牛血液及组织样品(背最长肌、后腿肌、心脏、肝脏、小肠、脂肪组织),利用PCR方法扩增关岭牛MYH1基因5'侧翼区,构建关岭牛pUCm-T-MYH1克隆载体,并对MYH1基因5'侧翼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了MYH1基因在关岭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获得1 373 bp(-1 360~+12 bp)的MYH1基因5'侧翼启动子序列;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获得的克隆序列进行分析发现,MYH1基因5'侧翼启动子序列存在5处可能的转录起始点和多个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关岭牛与金丝猴、野猪、家鼠、藏羚羊、野驴的MYH1基因5'侧翼区保守性较强的区域为转录起始点上游-400~+100 bp,推测转录起始点上游-400~+75 bp可能是其核心启动子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MYH1基因在关岭牛背最长肌和后腿肌中高表达,在心脏、肝脏、小肠、脂肪组织中表达量很低,说明MYH1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48.
为了解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猪鸡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菌株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其优势基因型和基因亚型,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对分离自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210株大肠杆菌进行ESBLs表型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PCR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采用SPSS软件中的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34.76%,两省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54),鸡源产ESBLs菌株检出率极显著高于猪源(P<0.01)。②210株大肠杆菌对四环素(90.95%)和磺胺异噁唑(80.00%)最为耐药,鸡源大肠杆菌对13种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猪源,吉林省分离菌株对10种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黑龙江省;产ESBLs菌株对13种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③210株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率为83.33%,猪源菌株多重耐药率(77.57%)低于鸡源(89.32%),差异显著(P=0.022),但两省之间差异不显著(P=0.360);不同动物来源、不同地区间的产ESBLs菌株多重耐药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④73株产ESBLs菌株主要基因型为CTX-M型(97.26%),其次为TEM型(50.68%),OXA型仅在鸡源中检出,两种来源菌株中均未检出SHV型。结果表明:产ESBLs菌株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猪鸡群中均有流行,且耐药严重,鸡源菌株比猪源耐药严重;CTX-M型和TEM型为两省猪鸡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主要流行基因型。本研究为指导大肠杆菌病防控的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产ESBLs菌株流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9.
为了解动物源细菌的抗菌耐药情况,加强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针对常见的七大类抗菌药物,阐述了它们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的国内流行现状。有研究显示:动物源细菌对各类抗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基因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流行率和检测率较高的耐药基因多数能在质粒、整合子、转座子等移动元件上被检出,并以水平传播的方式扩散;同一质粒上检测出数种耐药基因,这些质粒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对监管部门出台相应控制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无机盐与激素混合对土沉香结香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无机盐与激素混合配比对土沉香结香的影响,揭示其结香机制,为促进土沉香结香奠定基础。【方法】以10年生土沉香为材料,采用均匀试验设计,以NaCl、FeSO_4、CaCl_2、茉莉酸甲酯和乙烯利为诱导因子,每个因子3个水平,共5种处理,分别在诱导处理后0.5、1、3、6、10个月取样,测定淀粉、可溶性糖、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以及木芯变色范围;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组织化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组织结构内含物变化。【结果】1)随诱导时间增加,各处理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降至最低值时间不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各处理均在第6个月达到峰值;2)各处理射线薄壁细胞、轴向薄壁细胞和导管内油脂类物质含量随诱导时间增加不断积累;3)木薄壁细胞内侵填物质通过导管-薄壁细胞间半具缘纹孔进入相邻导管内积累至完全堵塞;4)各处理在木芯变色横向宽度上诱导效果不佳,而在纵向上诱导效果较好、变色较长,其中处理2(0.5%NaCl+1.5%FeSO_4+0.1%CaCl_2+0.01%茉莉酸甲酯+0.05%乙烯利)诱导10个月的纵向变色长度达77.0 cm;5)随诱导时间增加,各处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断增加,且差异显著。【结论】1) 5种诱导处理中,以0.5%NaCl+1.5%FeSO_4+0.1%CaCl_2+0.01%茉莉酸甲酯+0.05%乙烯利诱导效果最好,处理10个月时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达19.07%;2)促进土沉香结香的主要诱导因子为NaCl和乙烯利,其中乙烯利起主导作用,理论上诱导土沉香结香的最佳因子组合为0.16%NaCl+0.21%乙烯利;3)结香油脂首先在薄壁细胞内形成,随后在导管和薄壁细胞内积累,导管内油脂物质积累与薄壁细胞内淀粉含量变化有关,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的能力越强,油脂积累越多,越有利于结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