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7篇
  9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在国家农业部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下,建湖县2007年以来在全县全面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3年来,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33万hm^2,覆盖行政村数201个,涉及农户30万户。施用配方肥总量5万t左右,施肥面积11.33万hm^2。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平均单产达9.55t/hm^2,  相似文献   
32.
建湖县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不同土壤类型养分测定与不施氮空白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初步明确了不同土壤类型不施氮空白区每100 kg基础产量稻谷需氮量及土壤氮当季利用率.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不施氮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明显高于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速效磷含量两者较为接近;同一土种不同农田土壤中全氮、有机质与碱解氮的含量相对稳定,空间变异相对较小;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稻基础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对不施氮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起关键作用,极显著大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所起的作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不同土种不施氮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脱潜型水稻土4个土种不施氮空白区每100 kg稻谷平均需氮量为1.78 kg(1.75~1.81 kg),潴育型水稻土4个土种则为2.09 kg(2.04~2.14 kg);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当季利用率平均为36.4%(35.0%~37.2%),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当季利用率平均为41.6%(38.9%~43.3%).  相似文献   
33.
为提高烟叶质量,探索不同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g、B有效含量偏低的土壤上,施用Mg、B肥能够明显改善烟草的农艺性状,提高烟叶的产量、品质和产值。在供试条件下,Mg、B配施效果最佳,施用Mg10kg/667m^2和喷施稀释1000倍的“好迪B”B液90L(分3次),烟草产量为2743,35kg/hm^2,产值增加42303.6/元hm^2,上中等烟88.2%  相似文献   
34.
针对甘薯块根在收获过程中关于跌落碰撞力学问题缺少理论研究的现象,通过设计甘薯力学特性试验和跌落冲击试验,以甘薯坚实度为参考指标,进行理论分析,建立跌落高度和冲击力、跌落高度和冲击应力之间的数学模型,测得一定质量范围甘薯的临界损伤受力值及临界损伤跌落高度。通过坚实度试验,得到质量在260~300g之间,大小均匀且表面无损伤的普薯32坚实度σ_极=1.338 5 MPa。通过跌落冲击试验数据曲线分析,得到甘薯从不同高度自由跌落冲击过程中,具有一定粘滞效应和应力松弛特性;在冲击结束后甘薯残余变形会因冲击形变量峰值的增大而增大,变形恢复不可逆。通过回归方程,得到甘薯的临界损伤跌落高度为h=27.18 cm,临界损伤最大冲击力为F=424.20 N,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均大于0.97。研究结果对认识甘薯在收获过程中的损伤机理以及如何改进优化相关机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响应指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适合西南丘陵区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性耕作下的有机碳分组方法和活性碳有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土壤固碳减排、提高土壤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平作(traditional tillage,T)、垄作(ridge tillage,R)、平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和垄作+秸秆覆盖(ridge tillage+straw mulching,RS)4种处理下、西南紫色土丘陵区"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T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可矿化有机碳(Mineralized organic carbon,MOC)以及微生物量有机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不仅增加了表层土壤的TOC,也有利于20cm以上的耕层TOC的增加,而垄作对TOC的影响很小。秸秆覆盖处理下各土层POC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而单纯的垄作处理对5cm以下土层的POC没有影响,却显著地降低了0-5cm土层POC含量。DOC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且不同处理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表层0-5cm土壤中,5cm以下土壤的DOC含量不易受到耕作措施的影响。TS、RS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0-5cm土层的ROC含量,R与T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表层ROC影响很大。T、R、TS、RS处理全年日均土壤呼吸分别为1.84,1.65,2.22,2.21μmol/(m2·s),年土壤呼吸总量分别为696.31,624.41,840.12,836.33g/m2。与对照相比,垄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大,秸秆覆盖加速了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MBC含量,而垄作处理的影响不大。MBC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R2介于0.756~0.919之间,P0.05。通过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之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TOC、POC、DOC和ROC在0-5cm土层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他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TOC、POC、DOC、ROC和MBC对耕作措施的响应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对垄作处理的响应不显著,而受秸秆覆盖的影响很大,其中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35.74%~49.66%,二者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6.
在水温14.5~17.0℃、盐度32.17~32.28下,采用静水密闭式呼吸实验法研究不同pH(6.0、7.0、8.0、9.0和10.0)、氨氮(0.0699 mg/L、0.0736 mg/L、0.1560 mg/L和1.0200 mg/L)和亚硝酸盐(0.0198 mg/L、0.0256 mg/L、0.0502 mg...  相似文献   
37.
将体质量为(94.32±6.41)g的野生许氏平鲉由盐度为32的海水中直接放入盐度为30、25、20、15、10、5、4、3、2和0的水槽中,为急性盐度驯化组,计算半致死盐度及安全盐度;慢性盐度驯化中,许氏平鲉缓慢进入盐度32、30、27、24、21、18、15、12和9水槽中,每隔7 d每试验组每槽降低1盐度后,在第...  相似文献   
38.
本试验旨在研究清远麻鸡钙磷沉积规律,为钙磷动态需要量的建立提供模型依据。选取1日龄清远麻鸡840只(公母各420只),分为公母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0只鸡。试验期共120 d,分为4个生长阶段(1~30日龄、31~60日龄、61~90日龄和91~120日龄)。从1日龄起,每10 d以重复为单位取中位数体重的鸡称重、屠宰并全胴体粉碎。结果表明:1)相比Logistic和Richards模型,Gompertz模型对清远麻鸡钙磷沉积量的回归拟合最优。2)相同日龄,公鸡钙磷沉积量和沉积速率显著高于母鸡(P<0.05)。3)钙磷按照比例(1.4∶1~1.8∶1)进行沉积。4)公鸡钙、磷最大沉积量分别为19.52和12.28 g,最大沉积量钙磷比为1.59;母鸡钙、磷最大沉积量分别为14.77和9.02 g,最大沉积量钙磷比为1.63。5)钙磷沉积速率随日龄增长先增后减,钙沉积速率拐点日龄分别为公鸡58日龄(0.194 g/d)、母鸡54日龄(0.147 g/d),磷沉积速率拐点日龄分别为公鸡53日龄(0.131 g/d)、母鸡54日龄(0.086 g/d);钙磷最大沉积速率比,公鸡...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全国2020年18 个省份201 个规模奶牛场月度繁殖和产奶量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确定不同月份下奶牛繁殖和产奶性能表现。结果表明:(1)5—6月成母牛受胎率、怀孕率开始下降,7、8月明显下降,9月仍较低,其中7—9月,2胎、3胎及以上牛只受胎率明显低于1胎(平均低4.3~5.1 个百分点);(2)1—12月后备牛怀孕率、受胎率相对稳定,6—8月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3)泌乳牛单产在6月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下降0.50~0.90 kg,泌乳牛峰值产量在6月之后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经产牛下降幅度较大,头胎牛下降幅度较小。因此,为减少奶牛受不同月份热应激影响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建议不同地区奶牛场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优化配种方案,改善营养与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40.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防腐剂中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合评述了微胶囊的制备技术,控释原理,及药物在微胶囊中的释放机理,并对该技术在防腐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