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是历史悠久的水稻种植区,近年来逐渐推广有机种植模式,但由于种植区不能投入化肥,有机稻产量较低发展遭遇瓶颈。为了提高有机稻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引进了具有固氮功能的细绿萍缓解种植区肥力不足的问题,由于该地此前从未进行过相关研究,特设置了此次试验。  相似文献   
62.
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气象因子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生长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玉米在灌浆前期(开花至乳熟)、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及整个灌浆期(开花至成熟)光、热、水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浆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光照时数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高的负效应,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对产量构成因素呈正效应;降水量在整个灌浆期对百粒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对株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较弱正相关,作物耗水量在灌浆后期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强正效应。同时分析得出玉米灌浆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和光照时数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和降水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总而言之,在陇东塬区热量和光照基本能满足玉米不同灌浆期的需求,水分是限制产量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有利于陇东塬区玉米灌浆,对提高产量有利。  相似文献   
63.
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样地调查资料,对750个天然阔叶林样地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剩余分析及log-线性模型的拟合,以分析坡位与林分蓄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卡方检验中坡位和林分蓄积的连带关系明显;剩余分析中林分蓄积随着坡位的改变,从山谷到山顶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与有序连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主效应估计分析结果与交互作用效应估计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天然阔叶林受人为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64.
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品种花育25为材料,采用麦收后贴茬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花生根瘤数、根瘤干重、根瘤固氮量、植株含氮量、荚果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37.5kg/hm2处理的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均高于其他处理,根瘤菌固氮量较高;植株、荚果含氮量和荚果产量与75kg/hm2施氮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其他处理;氮素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两方面因素,施纯氮量37.5kg/hm2为兼顾高产和节肥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5.
为明确豫南稻区籼稻高产优质的温光条件,采用大田试验,以3个籼稻品种(兆优5431、中浙优8号和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连续2 a研究不同播期[4月15日(T1)、4月30日(T2)、5月15日(T3)、5月30日(T4)和6月14日(T5)]下籼稻抽穗至成熟的积温、累积光照时间、累积光照强度和产量及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品质,并进行不同播期下温光因子对籼稻稻米品质影响的冗余分析(RDA),通过温光因子的解释率找出影响豫南稻区稻米品质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3个籼稻品种的产量、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 a均表现为T2处理产量最高,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较好,T5处理产量和品质表现最差。其中,2019年T2处理产量较T5处理提高129.4%,整精米率提高32.1%,垩白度、垩白粒率分别降低69.8%、69.9%,直链淀粉含量降低13.7%;2020年T2处理产量较T5处理提高271.0%,整精米率提高83.9%,垩白度、垩白粒率分别降低85.2%、77.6%,直链淀粉含量降低19.2%。稻米蛋白质含量则是T3处理最高,2019...  相似文献   
66.
中国野生葡萄抗白粉病基因RAPD标记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获得的中国野生葡萄抗白粉病基因RAPD标记OPW02-1756、OPO11-964、OPY13- 661、OPB11- 520、OPW05-766、OPV03-1365和OPJ16-759进行了回收、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7个RAPD标记的实际长度分别是1756bp、964bp、661bp、520bp、766bp、1365bp和759bp。OPW02-1756序列与3条欧洲葡萄cDNA克隆获得的EST序列有94 ~ 98%的同源性。OPO11- 964序列与欧洲葡萄“赤霞珠”的1条EST序列有93%同源性,与“霞多丽”的2条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获得的EST序列有90%和87%的同源性,与甜橙在多种病原菌侵染后通过cDNA文库获得的1条EST序列有83%的同源性。OPO11-964最大的一个阅读框架包含444个碱基,编码147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和21个其它生物的未知功能蛋白序列有部分相似性。OPY13-661序列与欧洲葡萄16条EST序列有同源性,其中与“赤霞珠”cDNA克隆的EST有较高的同源性, 与“霞多丽”的2条叶片非生物胁迫有关的EST序列同源性均为89%。OPB11-520序列与拟南芥基因组4条未知功能DNA序列有94%同源性。OPW05-766序列与来自于酿酒葡萄的GAG-POL 前提有50%的同源性。OPV03-1365序列与水稻基因组6条序列有81 ~ 88%的同源性,与拟南芥基因组3条序列有84 ~ 91%的同源性。OPJ16-759与欧洲葡萄“霞多丽”叶片14条非生物胁迫EST序列有83 ~ 100%的同源性,与欧洲葡萄“Cabsau”浆果3条水分胁迫的EST序列有94 ~ 100%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7.
试验比较了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六国专用肥和庄稼汉复合肥5种钾肥品种对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通过合理施用钾肥及钾肥品种达到马铃薯的高产优质目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钾肥品种对马铃薯株高和单株块茎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单株块茎数和商品薯率达到了差异显著的影响。施钾较不施钾均增加了马铃薯株高、单株块茎重和单株块茎数,但降低了商品薯率。不同钾肥品种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产量变幅为54 720~62 595 kg·hm~(-2)。除了庄稼汉复合肥之外,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和六国专用肥较对照分别增产0.34%、5.33%、14.26%和14.39%。不同钾肥品种对马铃薯干物质、蛋白质、VC、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均差异不显著。除了氯化钾之外,硫酸钾、硝酸钾、六国专用肥和庄稼汉复合肥较对照马铃薯干物质分别增加了6.89%、2.75%、10.61%和16.56%。除硫酸钾外,其他四种钾肥均较对照不能提高马铃薯蛋白质含量。五种钾肥较对照均不能提高马铃薯VC含量。除硝化钾之外,氯酸钾、硫酸钾、六国专用肥和庄稼汉复合肥较对照马铃薯淀粉含量分别增加了0.27%、0.20%、8.41%和17.69%。氯酸钾、硫酸钾、硝酸钾、六国专用肥和庄稼汉复合肥五种钾肥较对照还原糖含量分别降低了9.23%、24.62%、10.55%、5.24%和18.39%。  相似文献   
68.
本文作者从榆林市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实践出发,在生产设施的准备、脱毒苗水培移栽、脱毒苗雾培移栽、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贮运和档案建立等方面对榆林沙区雾培法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总结,对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此为同地域条件的地区种植马铃薯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9.
本研究旨在解析巨噬细胞RAW264.7在应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刺激时其Th1、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规律,为进一步揭示巨噬细胞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免疫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和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6、24、72 h,收集RAW264.7细胞,提取总RNA,构建cDNA文库,利用R...  相似文献   
70.
耕作方式和有机肥对灌浆中后期小麦茎秆抗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玉米秸秆还田下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小麦茎秆抗倒特性的调节作用,在前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14-2015和2015-2016小麦生长季,选用百农207为材料,分析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深耕、浅耕、免耕)与增施有机肥相结合后小麦茎秆主要物理特性、抗倒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后小麦灌浆中后期的茎秆重心高度降低,茎秆鲜重、基部第二节间的茎壁粗度及茎壁厚度增加,抗折力增强,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两个年度的数据显示,小麦茎秆抗倒性均以深耕+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浅耕+有机肥处理次之;同时,深耕+有机肥处理(2014-2015)与浅耕+有机肥处理(2015-2016)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