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53篇
农学   94篇
基础科学   60篇
  82篇
综合类   517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246篇
园艺   97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不同胚乳类型玉米籽粒淀粉粒的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超甜玉米(华威6号)、爆裂玉米(特爆2号)、糯玉米(西星黄糯6号)及普通玉米(郑单958)为材料,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及投射电镜,分析其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粒体积分布均为三峰曲线。粒径<2 μm淀粉粒所占的体积最小;>15 μm玉米淀粉粒所占体积较大(超甜2~15 μm淀粉粒体积占的比例最大)。淀粉粒平均粒径为糯>爆裂>普通>超甜。单粒重及总淀粉含量与>2 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显著相关;其他籽粒品质与淀粉粒分布相关性不显著。普通及超甜玉米淀粉粒大多呈圆形,淀粉粒折叠的花纹多,普通玉米淀粉粒排布稀疏,脂滴含量较丰富,超甜淀粉粒分布非常松散,脂滴较少;爆裂玉米淀粉粒相互挤压成长条形或方形,淀粉粒折叠的花纹粗大,数量少,淀粉粒排布非常致密,脂滴含量非常丰富;糯玉米淀粉粒呈圆形或椭圆形,淀粉粒折叠成的花纹浅且少,淀粉粒分布致密,脂滴含量丰富。由扫描图片知,普通、超甜及糯玉米淀粉粒呈球形,普通玉米凹陷的淀粉粒数量少;糯玉米淀粉粒大小均匀,具凹陷的淀粉粒数量大;超甜玉米淀粉粒表面分布了许多网状结构,淀粉粒未见凹陷,淀粉粒及淀粉粒之间的填充物未充满整个细胞;爆裂玉米淀粉粒为多面体,有凹陷的淀粉粒极少。  相似文献   
992.
冯燕  张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71-177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以农业技术为切入点,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陕西省杨村进行实地考察,沿着个人-家庭-村落的思路,从微观到宏观层次探讨了农业技术对村落变迁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温室大棚技术对村民的身份、观念、家庭关系、村落经济、社会交往方式影响作用非常明显,而对村落的政治、习俗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农业技术是杨村变迁的主要推动力,而政府和市场是影响技术对村落变迁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张红  徐敬友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172-1173
综述了培养条件对病原物产胞壁降解酶的影响,主要包括培养基的组成和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等对产酶的影响。指出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培养病原物,对于研究酶的种类和特性及病原物的致病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张红  王洪刚  苏荣存  王玉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899-3900,3943
对183份小黑麦进行了高分子量谷蛋白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发现6种新的亚基或亚基组合,暂命名为5*、6*、7*、8*、10*、21*+12*;共检测到38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类型,其中,亚基组合null、7*+8*、6*+20出现频率最高,有53份材料具有该亚基组合。供试小黑麦在Glu-A1位点,null为优势亚基,出现频率为42.62%,优质亚基1和2*出现频率分别为21.86%、28.42%;在Glu-B1位点,20亚基出现频率最高,为56.28%,其次为14+15和13+16亚基,频率分别是17.49%和15.85%,在供试小黑麦中有29份材料具有小麦品种中比较少见的优质亚基13+16。供试小黑麦高分子量谷蛋白在Glu-A1、Glu-B1位点的亚基分布和硬粒小麦非常相近,初步确定供试小黑麦的四倍体亲本可能为硬粒小麦。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比久对反应体系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亚硝胺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比久浓度、反应时间和pH对反应体系中亚硝酸盐含量、亚硝胺合成的阻断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反应体系的pH在2~3的范围内,随着比久浓度增加,它对亚硝酸盐的清除、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逐渐增强,当pH=2,反应时间60min,比久浓度为200mg/L,反应体系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了57.82%,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增加到61.54%;但当pH=2时,随着比久浓度的增加,它可产生硝酸盐,使其在反应体系中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伊乐藻—螺蛳组合对湖滨湿地水体净化效果并探究两者的最优密度搭配,通过不同密度的伊乐藻(100 g/m~2、200 g/m~2、300 g/m~2)和螺蛳(120 g/m~2、240 g/m~2、360 g/m~2)组合,研究在不同搭配比例条件下,伊乐藻的生长情况,螺蛳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检测了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亚硝酸盐氮(NO_2~--N)的质量浓度变化,以及底泥中的TN、TP和COD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伊乐藻—螺蛳组合对水体及底泥中的N、P和COD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伊乐藻初始密度为200 g/m~2时,净化效率最高。本试验中,各试验组伊乐藻的最终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接近于(554.31±29.60)g;螺蛳密度高对COD有更好的去除效果,然而360 g/m~2密度组死亡率较高。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伊乐藻200 g/m~2、螺蛳240 g/m~2是最优密度搭配。  相似文献   
997.
观察云南省峨山县小街镇462头荷斯坦奶牛,其中263头可疑为胎衣迟滞,用赘物法简易防治,结果显示,试验组有132头可疑牛,胎衣不下发病26头,发病率19.7%;对照组有131头可疑牛,胎衣不下发病43头,发病率32.8%,差异极显著(P&lt;0.01)。试验过程中,总共出现69例在产后12 h胎衣不下的奶牛,试验组按治疗量悬挂沙袋后,试验组奶牛全部在产后18 h内排出完整胎衣,胎衣排出时间比对照组平均提前4.3 h,差异极显著(P&lt;0.01)。用赘物预防和治疗奶牛胎衣不下,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作用明显,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8.
大樱桃根瘤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北方果树》2014,(6):31-32
1 为根瘤病正名这一病害,近百年来一直叫根头癌肿病,书上这么写,专家这么说,生产中这么传.不认真深入考证,人云亦云,误传为不治之症,说有了这种病就要死树.其实不然,许多方法都可以治愈.所以现在“根头癌肿病”应该科学地正名为根瘤病,是良性肿瘤.其理由有4条:第一,其病原为短杆状细菌,不是生物体的细胞癌变,可以杀灭和抑制.第二,细菌和为害部位形成的肿瘤是良性活体,有生有死.当瘤体自然生长到第2或第3年就会枯朽,变成蓝灰色、黑灰色而龟裂脱落,如软木塞,由外向内腐烂,一剥一块.第三,根瘤不圈住根颈不易死树,个别根的前端或中部长瘤,树体仍可正常生长.第四,有少量根瘤可以缓和树势,早成花早结果.因此,应该消除恐惧心理,采取积极措施消灭病原菌.  相似文献   
999.
1 养殖场自动化生产现状 目前养殖场自动化生产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饲草饲料收割、贮存、加工自动化 此类自动化设备多为市场直接销售产品,主要有:玉米等饲草自动化联合收割机,主要将玉米秸秆或全株玉米收割铡短或揉搓,装车,便于运输;农作物秸秆自动化收集设备,主要将散落在农田的秸秆收集,打捆;青贮铡草机或揉搓机主要将饲草铡短或揉成细丝便于消化;自动化取草机是一种类似挖掘机的设备,将饲草按要求取用;牛羊全日粮饲草混合机,主要是将牛羊各种日粮原料进行机械化揉搓、截短、混合,并进行除尘、除杂等;猪鸡全价饲料自动化加工设备,包括原料粉碎、混合、制粒以及各种取样、物料提升与输送、熟制、罐装、贮存、除尘等辅助设备,整个生产过程实行自动化运行.  相似文献   
1000.
为明确番茄叶霉病抗性基因Cf-5、Cf-9和Cf-12介导的过敏反应中抗性生理间差异,为Cf-0 (CK)、Cf-5、Cf-9、Cf-12番茄材料接种叶霉菌生理小种1.2.3,并比较各抗性材料在活性氧暴发、H2O2积累、水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分氧化酶活性变化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异同.结果表明,Cf-9、Cf-12积累活性氧和HR坏死斑点数稍高于Cf-5,说明Cf-9、Cf-12发生早期防御信号较Cf-5强;细胞保护酶类测定结果表明,含Cf-5、Cf-9、Cf-12基因抗性材料各保护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部分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均与对照(Cf-0)各指标在变化趋势及变化量上差异显著;水杨酸测定结果证实其对产物结构相似Cf基因介导的过敏性坏死反应作用存在差异.综合各抗性材料、抗性生理指标与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含Cf-9基因材料对叶霉菌抗性较Cf-5、Cf-12基因材料强,抗性基因对叶霉病抗性主要通过调控体内细胞保护酶类活性及水杨酸含量提高叶霉菌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