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综合分析华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以期为蚯蚓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盆栽培养试验,在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赤红壤和红壤中分别接种生态类型不同的4种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壮伟远盲蚓Amynthas robustus和参状远盲蚓A. aspergillum,研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南美岸蚓、壮伟远盲蚓和参状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中的大团聚体(d2 000μm)比例(P0.05),其中,赤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35.20%、44.81%和37.88%,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14.92%、25.31%和20.18%;与空白对照相比,壮伟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赤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小团聚体(250μm≤d≤2 000μm)的比例,却显著提升了赤红壤水稳性微团聚体(d250μm)的比例(37.84%,P0.05);4种蚯蚓的添加均显著提升了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0.05),其中添加参状远盲蚓的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不同的土壤中,不同蚯蚓作用后土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南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内栖型蚯蚓(南美岸蚓和壮伟远盲蚓)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深栖型蚯蚓(参状远盲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32.
[目的]冬小麦一绿肥轮作在干旱贫水年份易导致冬小麦减产,我们研究了平水年和干旱年旱地绿肥和覆膜措施相结合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建立科学高效的小麦-绿肥轮作体系奠定基础.[方法]田间试验于2017-2019年布设在陕西省永寿县御驾宫乡御中村,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轮作不同绿肥品种(黑麦豆、油菜,夏休闲为对照)...  相似文献   
33.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分析了广东大宝山地区酸性金属矿长期污染水稻田的土壤特性,研究了重金属Cu、Pb、Zn、Cd的全量与DTPA浸提态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Pb外,Cu、Zn和Cd的全量不同程度超标,而4种重金属的DTPA浸提态含量均较高,Pb和Cu的DTPA浸提率高于Zn和Cd。金属全量及其DTPA浸提量之间极显著相关。土壤酸性和有机质对金属Pb、Zn、Cd的DTPA浸出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与Cu的浸出率相关不显著。DTPA态金属可以作为测定该类水稻土壤金属有效态含量的简便指标。金属的全量、种类,土壤pH、有机质等属性,以及农业耕作等因素影响金属的DTPA态含量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34.
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肥减施增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通过合理的磷肥减施结合调控措施来减少土壤磷累积对于提高磷肥施用效率和降低土壤磷淋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田间试验比较不同施磷水平和调控措施对作物产量、磷效率和土壤磷库状况的影响。与CK相比,采用撒施的RF与CF处理玉米产量显著提高,但小麦和年度作物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RF基础上减磷15%的JF处理(撒施改为条施)相对于CF和RF产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磷回收率和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F。相对于JF,减磷结合调控措施(秸秆包裹或铵态氮肥硫铵代替尿素)中的JFT2和JFT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JFT1、JFT2和JFT3的回收率和偏生产力较JF处理均有所提高,其中JFT3提高显著。JFT1、JFT2和JFT3的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磷也均有所提高,其中JFT1和JFT2的微生物量磷显著高于JF处理。RF处理的回收率略高于CF处理,但没有显著性差异,JFT3处理的磷肥回收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除CF和RF处理,其余处理的磷素均处于亏缺状态,随着减磷量的增加,磷素亏缺逐渐增加。在目前关中农田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相对较高的情况下,RF较CF处理能够减少磷肥施用12.5%,可获得较好产量并提高磷肥利用率,且能够维持土壤磷水平稳定,是相对比较优化的施磷量。于推荐施肥基础上减磷15%结合秸秆包裹或生理酸性肥(硫铵)调控措施是值得推介的磷肥减施增效方案,但其长期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田间验证。  相似文献   
35.
以地处典型赤红壤区域的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为研究范围,对4种不同耕作模式下12种土壤肥力属性指标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作模式首先影响全量氮、磷、钾、碱解氮、电导率等,其次综合影响粘粒、有机质以及其他理化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田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全钾、有效磷和孔隙度,水旱轮作模式对pH值的影响最大,旱地模式主要造成了容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改变,菜地模式主要影响了电导率以及粘粒、全磷和碱解氮,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肥力属性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6.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组成特征及其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设立的固定植物样带,研究地上植物组成数量特征和土壤种子库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该植物样带共有木本植物93种,其中,乔木60种,灌木33种;草本植物30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种.② 植物样带土壤种子库出现木本植物36种,其中,乔木11种,灌木25种.土壤种子库木本植物种子数量平均183粒/m[[sup]]2[[/sup]],其中,灌木平均数量为162粒/m[[sup]]2[[/sup]],乔木平均数量为21粒/m[[sup]]2[[/sup]],灌木在土壤种子库中的数量远远高于乔木;出现草本植物13种,其中蕨类植物3种,草本植物种子数量平均为215粒/m[[sup]]2[[/sup]]③土壤种子库与地上优势种相关性比较:草本灌木 乔木.土壤中,草本植物种子数量以先锋种为主;乔木中,演替中间种的种子数量占优;灌木中,演替先锋种种子数量占优.④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之间的关系通过将森林群落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生活型进行比较,灌木的Sorensen系数(0.54)草本(0.32)乔木(0.28).如果将地上植物按径级除去幼树,乔木的Sorensen系数为0.47从共有种百分比来看,乔木为91%,灌木为65%,草本植物为50%.   相似文献   
37.
橡胶履带以附着力大、运行噪音低、震动小、对土壤层破坏小、接地比压小等优点,在收割机上广泛应用。笔者在维修、保养及与机手频繁接触中了解到,使用操作不当往往造成橡胶履带的开裂、切断、芯铁脱落等故障,使收割机不能正常使用,既耽误农时,又增加机割成本。在此向广大机手提几点使用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8.
蚯蚓肠道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经不同生态类型蚯蚓消化后蚓粪和消化前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选取2种不同污染特征的重金属污染水稻土,分别接种表栖型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和内栖型壮伟环毛蚓Amynthas robustus进行10d室内盆钵培养后采集新鲜蚓粪,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和序列分析研究蚓粪和对照土壤的微生物种群特征。蚓粪微生物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土壤(P0.05),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但2种蚓粪间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蚓粪处理的优势条带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主要的优势菌群有:香味菌属(Myroide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sp.)、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sp.)、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以及不可培养细菌。蚯蚓取食重金属污染土壤消化后产生的蚓粪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种群多样性更为丰富;不同生态类型蚯蚓间的蚓粪微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优势菌群大多为与金属迁移转化相关的菌群。  相似文献   
39.
通过调查化州市5个基本农田和4个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样点的土壤容重、pH值、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确各样点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样点间土壤各理化性状差异明显.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H值较低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是当前新增耕地与基本农田理化性状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园地制宜的实施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提高新增耕地土壤质量、增强土地生产力潜力,最终提高土地的质量等级,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40.
以两种常见的有机废弃物牛粪和稻秆为原料,利用Eisenia foetida生产蚓粪,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蚓粪在重金属污染的酸性土壤中对有机碳含量和形态、土壤酸度及Cu、Pb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10%的蚓粪用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了25%~83%,除牛粪蚓粪组的可溶性有机碳显著高于稻秆蚓粪外(P0.05),其余形态两种蚓粪间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蚓粪使土壤pH(H2O)值提升0.38~1.13个单位,同时交换性氢和铝的含量分别降低41%~77%和57%~94%,显著降低了土壤酸度,且较对照高出0.35~4倍;牛粪蚓粪仅在10%用量下降低土壤酸度的效果高出稻秆蚓粪22%。蚓粪使土壤中水溶-交换态Cu和Pb含量分别降低22%~70%和29%~70%,使有机结合态Cu和Pb含量分别提高19%~56%和10%~40%,表明蚓粪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Cu和Pb的活性。蚓粪降低土壤Cu、Pb活性的效果分别较对照物料高出0.58~9.6倍和0.16~3.4倍。稻秆蚓粪降低土壤Cu、Pb活性的效果分别比牛粪蚓粪高出11%~61%和1%~32%。综上所述,蚓粪降低土壤酸度和Cu、Pb活性的效果优于对照,牛粪蚓粪降低土壤酸度的效果较好,稻秆蚓粪降低土壤Cu、Pb活性的效果更佳。在降低土壤酸度和Cu、Pb活性方面,蚓粪中的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均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蚓粪中有机碳的作用效率高于对照中等量的有机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