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9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54篇
  91篇
综合类   15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新产品开发是现在工程机械主要的发展背景。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新产品市场前景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将问题的损害性降到最低,引导企业积极的开发新产品,并且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82.
大垄双行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针对我国东北冷凉风沙区在玉米播种时,难以实现原垄免耕播种的问题,提出了大垄双行玉米错茬免耕垄作播种的作业思路,大垄双行技术是指将传统的一垄一行改为一垄双行,垄台宽度约为传统垄台的3倍,目前设计为700 mm;建立了相应的试验田.试验表明:该项技术能够在田间大量玉米根茬直立覆盖情况下,在大垄上实现两行玉米错茬播种,保持垄形,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具有提高地温、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产量等优点,可以提高地温约1℃,降低机械作业成本350元/hm2,提高产量14.42%,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冷凉风沙区推广应用的一种较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83.
对晋西黄土丘陵边缘土石山区不同海拔高度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以及各群落间β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总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乔木种在海拔较高地段丰富度较大,灌木种则是在海拔较低地段丰富度较大.群落相异性指数Cody指数和Whittaker 指数多以相邻海拔群落间的指数值最小,群落间海拔差异越大指数值越大.而群落相似性指数Jaccard和Sorenson指数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群落间海拔差距的增大,指数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相邻群落间的群落相似性指数值最大.  相似文献   
84.
底物添加对森林2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氨基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鼎湖山马尾松林和季风林2个演替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25 ℃)培养,研究了葡萄糖和不同数量无机氮施入对土壤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碳氮固持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季风林土壤氨基糖总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尤其在培养初期,增幅远高于马尾松林, 在培养后期,马尾松林土壤氨基糖含量下降幅度高于季风林。底物添加对不同微生物来源的氨基糖单体含量的影响也有所差异,以胞壁酸为代表的细菌细胞壁残留物比真菌更易受到外源物质的影响,但真菌细胞壁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的截获和稳定作用大于细菌。真菌、细菌残留物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可以通过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反映,细菌在培养前期更容易利用外源物质,但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真菌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同碳氮比的外源底物对氨基糖总量和各氨基糖单体含量的动态影响不显著。与马尾松林相比,处在演替顶级的季风林土壤易于利用活性底物,显著促进了碳氮的微生物固持和微生物残留物在土壤中的保留,这说明土壤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残留物可以探讨土壤碳氮的耦合机制,对调节土壤碳氮的养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为探讨东北雨养区玉米生长状况和田间水分对种植密度和地膜覆盖的响应,201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试验场设置了低(67 500株/hm~2)、中(82 500株/hm~2)、高(97 500株/hm~2)3个种植密度水平和覆膜、裸地2种方式的玉米田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土壤水分、玉米根系及其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在0—20cm土层中,整个生育期内,覆膜对于低密度处理的土壤田间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生育前期、中期和末期覆膜比裸地田间含水率分别提高了9.80%,15.93%,12.77%;在20—40cm土层中,生育前期,中密度覆膜种植的玉米田间含水率比裸地高13.83%(p0.05);在40—60cm土层中,覆膜对中密度玉米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生育前期、中期、后期覆膜比裸地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15.47%,4.11%,8.96%。(2)种植密度对玉米根系的根长、总投影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表面积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四者均呈减小趋势;在种植密度相同时,覆膜相比裸地提高了玉米根系的根长、总投影面积、根系总体积和根系表面积;中密度时,覆膜对玉米根系的4项指标提高最为显著(p0.05),分别比裸地提高了44%,38%,38%,33%。(3)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玉米产量和百粒重均最大,百粒重为36.83g,产量为12 573.69kg/hm~2。结果说明:在水肥条件相同情况下,玉米种植存在一个最优密度,在最优密度内,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最优密度产量呈现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对东北雨养区种植密度和覆盖方式的优化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6.
土壤微生物量作为土壤肥力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对不同利用方式19个黑土样品的微生物量和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地的微生物量明显高于玉米地和大豆地,但玉米地和大豆地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大体上都呈现出林地>大豆地>玉米地的一致的趋势;同时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还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指标比土壤微生物量氮更为灵敏。因此,土壤微生物量可以作为评价不同利用方式的黑土肥力水平的一个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87.
长期施肥对黑土呼吸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C矿化分解,释放无机养分的重要生物化学过程。对公主岭地区长期有机肥(不施有机肥、施中量和高量有机肥处理)与化肥(不施化肥、施用N、NP、NPK化肥)配合施用的12个处理的黑土进行室内好气培养(196天),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土壤的呼吸过程,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呼吸释放的CO2 -C的累积量,提高土壤中潜在矿化的有机碳含量及其占土壤有机质的比例,促进土壤有机质中无机养分的释放,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善黑土的供肥状况。有机肥与NPK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8.
气象条件对甘肃冬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对条锈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的影响在中部和北部以负效应为主,南部以正效应为主;降水、相对湿度的正效应十分明显,且影响效应大于温度。总体而言,甘肃东部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9.
火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火烧以后 ,土壤的各种性质会发生较大变化 ,原因是火向土壤中施加了热量、灰烬 ,并且改变了土壤环境和微气候 ,土壤性质也可因植被和生物活性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对火烧后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的浓度、有效性、迁移性 ,土壤中的生物和酶活性 ,土壤有机碳库等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述 ,以期为森林火灾、草地烧荒后的土壤管理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0.
通过室内恒温(25℃)避光培养试验,研究了黑土环境中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特征。在适宜水分条件下,将土壤样品分别进行常规、灭菌、选择性抑菌剂加入等处理后培养并测定土壤乙草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结果显示:在灭菌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较未灭菌土壤显著增加,未灭菌土壤中乙草胺残留数量与微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微生物活性是影响乙草胺降解的主要因素。适当的水分有益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从而促进了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加入青链霉素后乙草胺残留量远大于放线菌酮和常规培养,表明细菌比真菌具有更强的降解乙草胺的能力。随着乙草胺的施药量增加,初期微生物量显著降低,是导致乙草胺总降解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