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Gn1a是控制穗粒数的重要基因,对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n1a基因内功能标记Gn1a-M1对44份迟熟中粳品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尚未在直立穗迟熟中粳品种中得到应用。为探明Gn1a在直立穗粳稻中的遗传效应,构建一套以直立穗粳稻品种海丰1号(gn1agn1a)为受体亲本,籼稻黄华占(Gn1aGn1a)为供体亲本,包含133个系的导入系群体,并通过重测序明确其中39个导入系携带Gn1a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0个携带Gn1a基因导入系、10个未携带Gn1a基因导入系以及受体亲本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测定及分析,明确了Gn1a基因在直立穗粳稻背景下能显著增加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颖花数、穗长及一次枝梗数,但显著降低单株穗数;在外观品质上表现为粒宽显著增加、长宽比显著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增加的趋势,但对稻米淀粉理化性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2.
文章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特点,两类雄性不育系的遗传特点及在种子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杂交稻亲本几种原种生产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杂交水稻制种的共性技术,三系、两系制种及籼稻、粳稻制种的差异等5个方面,介绍了《种子生产学》有关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部分的授课体会。  相似文献   
33.
34.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5.
四种细胞质六千辛A粳稻不育系育种利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粳稻品系六千辛转育成的4种细胞质的一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开花习性、异交特性及可恢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六千辛A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六千辛A花粉100%典败;BT型六千辛A平均自交结实率为0.60%,生产应用的安全性较差;HL型、CL型六千辛A无自交结实现象,不育性较BT型六千辛A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倒一节间长度,花粉败育越彻底,倒一节间越短,从而使穗伸出度和株高相应缩短;因此,WA型六千辛A表现包颈,而BT型、HL型、CL型六千辛A均无包颈。(3)WA型六千辛A开花不集中,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异交结实率低;HL型、CL型六千辛A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率与BT型六千辛A无显著差异,明显好于WA型六千辛A。(4)BT型六千辛A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CL型六千辛A次之,WA型六千辛A最难恢复;从BT型粳稻恢复系中可以筛选到HL型或C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系。HL型、CL型粳稻不育系较好地协调了育性稳定性、开花习性和可恢复性几方面的矛盾。因此,选育HL型、CL型粳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恢复系,可能是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6.
在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栽培群体中获得一个类病斑突变体wy3。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苗期,分蘖期扩散至整张叶片,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wy3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分蘖数减少,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wy3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诱导。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类病斑部位有大量的死亡细胞。突变体wy3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较野生型显著降低,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BSA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2染色体短臂端粒附近。采用F2群体中1099株类病斑单株将基因定位在标记W2-17和W2-18之间28kb的物理距离内。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wy3中的LOC_Os02g02000编码区(CDS)第375位碱基C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突变体中该候选基因为OsHPL3的一个新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37.
广陵优粳是扬州大学农学院育成的早熟晚粳水稻新品种,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外观品质优良、米饭食味可口、产量潜力较高、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特点,适宜在江苏省苏南及沿江稻区推广种植。笔者阐述了广陵优粳的选育过程、试验结果、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