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3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农田水利灌溉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由于水利管理体制以及工程实施技术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举步维艰。以下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改革的主要对策与措施,以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62.
大豆异黄酮受多基因控制,采用传统育种方法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比较困难。我们之前的研究中表明,CHS8基因在异黄酮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CHS8基因过量表达并不能显著提高异黄酮含量。本研究利用Microarray技术,检测了高异黄酮品种RCAT Angra (RCAT)和低异黄酮品种Harovinton (HVNT)的18 362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大豆种子中异黄酮累积的趋势,利用RT-PCR证实CHS8和IFS2分别是CHSs和IFSs基因家族中的主要基因;证实CHS8是类苯基丙醇主路径中的主基因,并发现异黄酮支路中的IFS2基因在RCAT和HVNT品种中表达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系统,在大豆上分别过量表达CHS8、IFS2和CHS8+IFS2,前两者异黄酮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65.9%和34.4%,但增幅未达显著水平;而后者则提高了82.3%,增幅达显著水平(P<0.0001),因而证实大豆中异黄酮的积累由CHS8和IFS2基因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63.
张大勇 《四川蚕业》2002,30(3):29-30
<正> 蚕种补催青和收蚁是养蚕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补催青搞得好不好,影响到收蚁是否整齐及广大农户在饲养过程中的技术操作与生产管理。 在90年代初期及以前,我省大部分地区蚕种补催青和收蚁是在各蚕农家依靠自然条件进行的,没有专门的补催青设备,无法调节好补催青的环境条件,因此很难达到标  相似文献   
64.
65.
森林自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森林自疏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去研究林木自疏过程中的密度变化规律。根据“3/2自疏法则”和植物种群生物量增长模式,我们提出了森林自疏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  相似文献   
66.
本篇从二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避免和控制了预制楼板沿板跨方向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67.
施肥、品种及密度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由于其特定生理保健功能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06年进行了砂培试验,用以探索氮、磷、钾肥单因素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氮肥对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有较大影响,低氮处理较高氮处理异黄酮总含量增加54.9%,低氮处理较均衡施肥异黄酮总含量增加23.3%.2007年进行了氮肥施用量、品种与栽培密度3因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密度、施氮量3项效应及其所有的互作项对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与3种组分含量均具有极显著的效应.氮肥施用量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影响规律与砂培试验的结果一致,即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氮肥施用量、不同密度水平及不同品种间异黄酮总含量的变异幅度为5.97%、10.49%和28.44%.由于单项因素及互作项效应的存在,在进行高低异黄酮大豆栽培生产时,考虑各单项因素的同时也应注意各项因素不同水平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68.
施用大、中、微量元素对大豆品质及其它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试验以3种大量元素(N、P、K)、3种中量元素(Ca、Mg、S)及6种微量元素(B、Mo、Zn、Fe、Na、Cl)及其组舍对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2和高脂肪大豆品种东农163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S可增加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1.34个百分点,增加高脂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1.44个百分点;施Zn可增加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1.07个百分点,B、Mo、Zn同时施用可增加高脂肪品种大豆的蛋白质含量2.19个百分点。Na、C1、Fe的施用似乎对大豆蛋白质含量均具有正向作用。以Na元素的作用最大,二个供试品种分别增加2.08和1.85个百分点;Fe分别增加1.11和1.43个百分点;Cl分别增加1.26和1.65个百分点。N、P、K对大豆脂肪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在高脂肪品种中,K单独处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于对照,增加脂肪含量1.57个百分点,P—K配合施用增加1.2个百分点,N—K配合施用增加1.52个百分点,N—P配合施用增加1.11个百分点。适量的施用Ca、Mo具有增加大豆中脂肪含量的趋势。肥料的施用具有降低株高,增加收获重、荚数、粒数的作用。特别是N—K配合施用对大豆的株高、收获重及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9.
大豆叶片异黄酮含量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进入点酶,也是异黄酮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为了分析大豆叶片中异黄酮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表达量的关系,采用砂培试验,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总异黄酮及大豆黄素、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同时测定了相应各生育时期大豆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大豆叶片中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苷元组份含量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冈的相对表达量有一个协同增减的趋势;在初花期(R1)大豆叶片中的异黄酮总含量和三种苷元组份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出现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70.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主要色素,对大豆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196份已重测序的国内外品种构成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该群体苗期叶绿素含量,结合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阈值筛选得到37个显著相关SNP位点,分别位于第2、3、4、7、10、13、16号染色体上,在SNP位点上下游各100 kb搜索到194个相关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功能注释,筛选得到11个可能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相对表达量分析鉴定得到4个Glyma.02G185300、Glyma.03G085000、Glyma.10G259900、Glyma.16G037100与大豆叶绿素含量相关基因。研究结果为探究大豆叶绿素含量遗传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