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西部食用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是食用豆的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西部发展食用豆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食用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认识不足、科研经费匮乏、基础性研究薄弱、种植分散、产业化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畅等,指出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优质食用豆生产基地、提高品牌效应、注重产后开发、发展新型农业栽培理念,以保障我国食用豆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近年来焦作检验检疫局截获白腹皮蠹疫情特点、趋势及规律,为检验检疫系统截获防护白腹皮蠹疫情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自带的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对白腹皮蠹疫情截获时间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上半年焦作检验检疫局共截获白腹皮蠹疫情14批,各年度截获白腹皮蠹疫情数依次为1批、0批、4批、2批、1批、1批、5批.所有截获白腹皮蠹疫情中乌拉圭5批占35.714%,阿根廷4批占28.571%,美国2批占14.286%,南非、荷兰、加拿大各1批占7.143%.截获白腹皮蠹疫情绵羊皮构成中,甜板皮(a)8批占57.14%,盐干皮(b)4批占28.57%,混合型2批占14.29%.除2006年没有截获外,每年均有截获,且各年度呈现一定程度的春夏两季发生白腹皮蠹疫情高峰.结论:近年来随着贸易国别的不断扩大,进境绵羊皮批数的增加,焦作检验检疫局截获白腹皮蠹疫情上升了5倍以上,焦作地区羊皮加工业受白腹皮蠹疫情的威胁日益增多,携带白腹皮蠹疫情的发生也呈增加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检验检疫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包括制定疫情防控计划、加强人员配备、强化企业安全、卫生意识、加强产品装运前除害处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近年来焦作检验检疫局截获白腹皮蠹疫情特点、趋势及规律,为检验检疫系统截获防护白腹皮蠹疫情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自带的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对白腹皮蠹疫情截获时间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上半年焦作检验检疫局共截获白腹皮蠹疫情14批,各年度截获白腹皮蠹疫情数依次为1批、0批、4批、2批、1批、1批、5批。所有截获白腹皮蠹疫情中乌拉圭5批占35.714%,阿根廷4批占28.571%,美国2批占14.286%,南非、荷兰、加拿大各1批占7.143%。截获白腹皮蠹疫情绵羊皮构成中,甜板皮(a)8批占57.14%,盐干皮(b)4批占28.57%,混合型2批占14.29%。除2006年没有截获外,每年均有截获,且各年度呈现一定程度的春夏两季发生白腹皮蠹疫情高峰。结论:近年来随着贸易国别的不断扩大,进境绵羊皮批数的增加,焦作检验检疫局截获白腹皮蠹疫情上升了5倍以上,焦作地区羊皮加工业受白腹皮蠹疫情的威胁目益增多,携带白腹皮蠹疫情的发生也呈增加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检验检疫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包括制定疫情防控计划、加强人员配备、强化企业安全、卫生意识、加强产品装运前除害处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适合旱地和水地的小麦栽培模式,试验选用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P)和当地生产上广泛种植的水地小麦品种‘西农979’(X)与‘小偃22’(Y),研究农民习惯栽培模式(C)、节本高效栽培模式(J)和三省一高栽培模式(S)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下花后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栽培模式C与栽培模式J相比,增加各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转运量和转运贡献率均有所降低。栽培模式C下各品种均于灌浆后期30d左右出现灌浆"小高峰",且3种栽培模式下‘普冰151’均在花后30d出现灌浆"小高峰",这些是其分别获得较高千粒质量的重要原因。栽培模式S下‘普冰151’能够获得较高的产投比、物质净产比值和活劳动净产比值。相较于栽培模式C,栽培模式J下各品种的产量虽有小幅度降低,但其活劳动净产比值却得到提升。在旱地针对‘普冰151’采用栽培模式S,水地采用栽培模式J,能够使小麦生产达到省水、省药、省工、高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
旱肥地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明密度对旱肥地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地高肥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的苗高、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单株总分蘖数、次生根数、单株鲜质量、干质量等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各密度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中秆大穗型品种(系)的农艺性状表现不如高秆中穗型品种(CK);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多,且各密度间差异显著;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各密度间的差异大小却不尽相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基本苗315万/hm2的产量最高,其与基本苗420万/hm2时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可见密度对调节旱肥地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6.
约旦野生大麦种质资源形态与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自约旦不同地区的4个野生大麦自然群体的40份材料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约旦野生大麦材料群体间与群体内在株高、穗颈长、旗叶长、穗长、芒长和穗粒数等性状上均有显著差异,遗传多样性丰富;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所引材料的有效分蘖和百粒质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效应较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单株产量的最佳回归方程:y=-0.058x1-0.111x2+0.429x3-0.529x4+0.439x8+3.732x10(R=0.984,P0.0001);其中百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偏回归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27.
目前,热研4号王草已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在山东胶南市、上海崇明县、新疆石河子133团均有种植。季节性栽培也获成功,是重要的刈割型禾本科牧草。热研4号王草经济效益显著,并在畜牧业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海滨沙地改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甘肃张掖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农业结构,就热研四号王草在张掖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情况展开探讨,进而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热研4号王草能够很好地适应张掖地区生长环境,适宜在当地进行推广种植。热研4号王草凭借其高产量、生长速度快、蕴含丰富营养和用途广泛的优势,表现出极佳的生态适应性和经济价值,在养畜、养鱼、养殖场污染治理以及荒山生态恢复等项目具有很高的种植价值。  相似文献   
28.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粮食生产科技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北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提出了依托科技入户工程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9.
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燕麦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力及在盐碱胁迫下的变化规律,采用纸上发芽法和砂培法,研究了混合盐碱胁迫对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强,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生长与对照相比都呈下降趋势;而燕麦叶片中细胞膜透性增强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其中白燕1号较白燕7号增加幅度大,表明白燕1号比白燕7号对盐碱胁迫更敏感,受盐碱危害程度较重;同时燕麦叶片内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累积,且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强呈增大趋势,其中白燕7号增加幅度大,表明白燕7号可能主要通过积累脯氨酸和可溶性糖来进行渗透调节缓解逆境毒害作用,其中白燕1号在盐碱胁迫浓度100~200 mmol/L时,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但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合分析表明两个品种耐盐碱能力为:白燕7号>白燕1号.  相似文献   
30.
地膜步麦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土胡生育阶段推后均呈增加趋势,拔节之后增加最快;与露地小麦相比,地膜小麦增温最明显的阶段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之后增温减慢,不同日测定时间土温动态变化不同,不同天气状况的增温效果大小顺序依次是晴天〉阴天〉雨天。地膜小麦土壤温度日变化最高温度出现在14:00,而最大温差出现在1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