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67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本文利用Clark和Harosoy成熟期等位基因系,研究了在夏播条件下成熟期基因E_1/e_1,E_2/e_2和E_3/e_3,对出苗—开花、开花—成熟阶段以及全生育期的作用。与春播相比,各成熟期基因作用的方向一致,但作用程度不同。显性基因延迟成熟的效应大为减低。E_1使成熟延迟10天,E_2延迟6天,E_3延迟3天。成熟期基因具累加效应。在Clark等基因系中,E_1显著降低了粒大小,E_2和E_3对株高的作用显著。在Harosoy等基因系中,E_1和E_3造成了显著的倒伏差异。  相似文献   
62.
63.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并产生种粒斑驳。目前国内外对SMV株系的划分不统一。美国报道了G1-G7,G7A,C14九个株系,日本报道了A-E 5个株系,中国东北1、2、3号株系,江苏SA-SH株系,湖北S1,S2株系,黄淮Y 1-Y7株系。各地学者开展了抗源的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筛选和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美国已命名3个抗性基因,Rsv1,Rsv2,Rsv3。由于抗源不同,对中国东北3个株系SM V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不同,抗性受1对或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对江苏株系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一致,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感染SM V后大豆植株及种粒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性状与抗性有关。目前已鉴定出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RFL P和R APD分子标记,成功的克隆了SMV外壳蛋白基因并导入大豆中。  相似文献   
64.
徐芸  常汝镇  邱丽娟  曲延英 《新疆农业科学》2006,43(5):352-356,F0003
花叶病毒是危害大豆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花叶病毒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中国农科院育成品种中品95-5383对SMV3号株系表现高抗,构建杂交群体,遗传群体为来源于中品95-5383和IA2020的含有9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每个F2单株随机取30粒自交获得F2∶3家系.在苗期对F2∶3家系进行接种SMV3号株系,根据卡方检测,群体F2∶3接种鉴定比例为1∶2∶1,推测相应F2单株的基因型,分析其抗病遗传机理.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中品95-5383对SMV3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5.
大豆遗传图谱研究进展及对应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大豆是由古四倍演变而来的二倍体作物 (Lack ey ,1980 ) ,其基因组大小为 12 9× 10 9181× 10 9bp之间 (Arumanagathan ,1991)。由于大豆的基因组较大 ,染色体又很小 ,而且细胞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压缩 ,使细胞不易观察 ,因此 ,大豆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难度较大。另外 ,由于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 ,其遗传变异程度低 ,导致大豆遗传研究 ,尤其是遗传作图研究 ,与其它作物相比较为落后。DNA分子标记出现以后 ,以其数量丰富 ,遗传稳定及操作简单等特性 ,大大促进了大豆的遗传作图 ,使连锁图谱的标记密度越来越大 ,连锁…  相似文献   
66.
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对黄淮地区3省两年的60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数据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对参试种质的环境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占总平方和的16.73%~24.5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有进一步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2)不同种质不同性状在各试验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部分种质某一性状具有广泛适应性、而部分种质只在某一特定环境才能表现其潜力。本研究结果将为黄淮地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生产的害虫,大豆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对于SCN抗病品种的有效选育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大豆(Glycine max)感病品种中黄13和抗病品系中品03-5373为研究材料,对包含线虫抗病基因相关结构域Hs1pro-1_N和Hs1pro-1_C的候选基因GmHs1pro-1的表达特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期明确该基因与SCN抗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接种SCN4号生理小种(SCN4)后1d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出现明显的上调,比对照样品高13.4倍,其后的各时间点其表达量仍然保持持续上调的趋势,在接种6d后其上调趋势有所减弱。方差分析表明,接种与未接种相对表达量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水平,说明SCN4侵染条件下,GmHs1pro1基因被诱导表达,该基因对SCN4具有一定的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68.
本实验分析了1,858份我国大豆(G.max)的地方品种种子蛋白中的 Kunitz蛋白 Ti 位点和β-淀粉酶蛋白 Sp1位点及其活性 Am 等各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Kunitz 蛋白 Ti 位点发现 Tia、Tib 和 Tic 三种形式,其中 Tia 频率占99.5%,Tib 在10个品种中,占0.5%,只发现一个品种是 Tic 类型,未发现 ti 型。β-淀粉酶蛋白 Sp1位点也发现了 Sp1a,Sp1b 和Sp1an三种形式,未发现 ~sp_1型。Sp1b占95.3%,Sp1a 为4.7%,仅发现一个品种是 Sp1an型。Tib 分布在黑龙江克山、辽宁省丹东和西藏东南部高原边缘区以及福建晋江地区。从不同地区 Tib 与Sp1a 分布频率的比较来看,辽宁丹东地区与其相邻的朝鲜平安地区相似,推测这里可能是我国大豆向朝鲜和日本传播的主要途径。福建晋江与我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相似,这里可能是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我国西藏大豆 Tib和 Sp1a 分布频率既不同于四川,也不同于尼泊尔...  相似文献   
69.
关于发展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常年大豆面积稳定在500万hm^3左右,种植面积增长空间有限。近年来.因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好于大豆,凡是可以种植玉米的地方,大豆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以前大豆面积较:穴的辽宁省近年大豆种植面积已降至20万hm^2左右,吉林省规模化大豆生产基本上限于东部山区,黑龙江省南部也已成为玉米主产区。  相似文献   
70.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at Zucc..)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与中国毗邻的苏联远东地区,而以中国分布为最广。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等都进行了野生大豆的考察和搜集,美国则派出著名大豆专家伯纳德(R.L.Bernard)到日本和南朝鲜进行了考察搜集。在此之后做了某些观察研究,福井等 (1978a,1978b)就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及少量中国东北的野生大豆进行了生育期及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中国野生大豆考察组(1983)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分布、类型、生存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