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67篇 |
4篇 | |
综合类 | 33篇 |
农作物 | 96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SCA(亚洲科学合作联盟)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国际合作讨论会于1985年11月5—8日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召开。会议由日本科学技术厅和农林水产省发起,参加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西兰、国际 相似文献
62.
用SSR分子标记解析大豆品种绥农14与系谱亲本间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绥农14是目前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该品种由17个亲本经5次杂交而成,其中包括5个祖先亲本和2个国外种质。对绥农14系谱亲本的遗传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大豆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分布于大豆基因组的550个SSR位点结合系谱分析的方法研究绥农14系谱亲本间的遗传关系。【结果】利用Treecon(Neighbour-joining方法)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聚类,发现绥农14系谱亲本随培育时期不同而聚在不同类别,与亲本来源及组合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分析绥农14系谱中遗传物质的传递,发现在12.97%的位点上子代拥有与父母本均不相同的等位变异,品种育成年代越早这种现象越明显。47.72%的位点能够追溯到亲本来源,除绥农14接受父母本遗传物质相当外,其它4个品种均有偏亲现象,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多于母本。经过5代的遗传重组,绥农14的遗传物质与祖先亲本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结论】绥农14及其系谱亲本的遗传关系反映了品种更新换代的特征及组合方式的变化,研究表明SSR不仅能用来分析系谱亲本间的遗传关系也可以有效地用来分析遗传物质在系谱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63.
大豆三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SSR初步定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栽培大豆ZD8319为母本,分别与SG01、JX03和PI004杂交,再用父本回交5次,选育出阜CMS1A、阜CMS2A和阜CMS3A三个高度不育的不育系。正反交结果表明,这3个不育系为质核互作不育系(CMS),花粉为典败型不育,且不育性稳定。与3个不育系广泛测交,筛选与不育系配合力高、育性恢复力强的强优势组合,从中鉴定出恢复度高的恢复系5个(蒙-06,YC04,阜84-5-4,ZY9010,Z9001),使栽培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三系配套。通过测交发现,阜CMS1A、阜CMS2A比阜CMS3A育性易被恢复。用这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核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从60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在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间有特异带的SSR引物,分别为Satt143、Satt168、Satt441。表明这3个SSR标记是与恢复基因有关的3个等位位点。并把恢复基因初步定位于2个分离群体上的6个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64.
大豆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高抗东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4个感病品种(系)HB1、铁丰21、Amsoy、williams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5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1、F2代接种SMV鉴定抗性.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杂交组合的F1代表现为感病,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感(花叶+顶枯)1抗,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95-5383×PI486355的F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表明二者对SMV3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利用BSA法对95-5383×HB1的F2代进行鉴定,筛选出RAPD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980和OPN111070.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2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1980/1070与95-5383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相似文献
65.
大豆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大豆农艺性状的QTL,为探讨大豆的遗传机制及进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百粒重、生育期等5个数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控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百粒重、生育期性状的4、4、1、2、5个共16个QTL位点,遗传贡献率在7.4%~33.7%。其中,遗传贡献率较大的主效QTL有分别位于I连锁群上Satt562-Sat_219、Sat_219-Satt496、Sat_219-Satt496区间的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位点,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9.15%、33.70%和31.67%,且均为来自母本合丰25的加效基因,还有位于O连锁群上Satt477-Satt331、Satt331-Satt153区间的2个控制生育期QTL位点,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4.69%和24.96%,也是来自母本合丰25的加效基因。另外,6个分别距M连锁群Satt175(蛋白质)、A1连锁群Satt684(油分)、F连锁群Satt348(油分)、J连锁群Sat_412(油分)、C1连锁群Sat_416(百粒重)、C1连锁群Sat_416(生育期)标记仅有0.01 cm的QTL位点。[结论]定位了影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百粒重和生育期等5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位点。 相似文献
66.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生产的害虫,大豆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对于SCN抗病品种的有效选育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大豆(Glycine max)感病品种中黄13和抗病品系中品03-5373为研究材料,对包含线虫抗病基因相关结构域Hs1pro-1_N和Hs1pro-1_C的候选基因GmHs1pro-1的表达特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期明确该基因与SCN抗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接种SCN4号生理小种(SCN4)后1d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出现明显的上调,比对照样品高13.4倍,其后的各时间点其表达量仍然保持持续上调的趋势,在接种6d后其上调趋势有所减弱。方差分析表明,接种与未接种相对表达量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水平,说明SCN4侵染条件下,GmHs1pro1基因被诱导表达,该基因对SCN4具有一定的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67.
以湖南和湖北大豆[Glycine max(L.)Merr.]为例分析影响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基因组SSR分析,探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旨在为科学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当取样比例相同时,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但两省大豆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取样量相同时,利用随机取样法比较,湖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湖北,而利用聚类取样比较,两省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在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同情况下,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取样数与三个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等位变异数、Shannon指数、He)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以湖南大豆为例,估算出在大豆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中,至少需要50~60个样本,即占总体9.0%~10.8%的取样比例,才能代表总体的遗传变异。提出在评价大豆遗传多样性时,应用大豆样本数对其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建议将Shannon指数计算公式改为H=-lnN ∑Pi lnPi (N为样本数)。根据修正公式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湖南大豆。 相似文献
68.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at Zucc..)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与中国毗邻的苏联远东地区,而以中国分布为最广。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等都进行了野生大豆的考察和搜集,美国则派出著名大豆专家伯纳德(R.L.Bernard)到日本和南朝鲜进行了考察搜集。在此之后做了某些观察研究,福井等 (1978a,1978b)就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及少量中国东北的野生大豆进行了生育期及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中国野生大豆考察组(1983)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分布、类型、生存环 相似文献
69.
70.
<正>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选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国外学习或进修。当时的农业部科技司对外交流处资助农业科技人员以访问学者身份出国进修,做大豆研究最早派出的有盖钧镒和孙寰。我是1984年初到Illinois大学作访问学者的,选择Illinois大学是因为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学家Richard L.Bernard博士在该校,实际上Bernard教授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ARS USDA)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