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66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大豆SMV 3号株系抗病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简单序列重复技术(SSR技术),采用改良的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BSA法),对大豆品系中选95-5117(R)×HB1(S)的F5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接种SMV 3号株系鉴定抗性,并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定位.结果表明:中选95-5117对SMV 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基因控制.用Mapmaker/Exp3.0b进行连锁分析,该基因位于大豆染色体组的F连锁群上,并获得了与SMV3号株系抗病基因连锁的2个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遗传距离分别为2.3cM和8.6cM.标记与抗病基因间的排列顺序和距离为:Satt114-2.3 cM-RSMV3-8.6 cM-Satt362.  相似文献   
162.
大豆蛋白亚基组成的不同直接影响大豆蛋白的加工特性与营养特性。本研究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大豆蛋白质组成并提出了便捷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对1 624个中国大豆栽培品种的分析结果表明,构成大豆蛋白的主要亚基均有一定变异,同时,结合Western Blot分析,首次在中国大豆栽培品种中发现了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缺失的大豆品种,为大豆蛋白质的品质改良育种和加工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3.
利用中国秋大豆(Glycine max(L.) Merr)筛选SSR核心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选择中国秋大豆为试验材料 ,对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筛选和鉴定。经过 2 0 0个位点在琼脂糖胶上初筛和 96个位点在变性聚丙烯酰胺胶上复鉴 ,选出 6 0个位点 ,这些位点具有以下特点 :(1)分布在大豆 2 0个整合遗传连锁群 ,相邻位点间平均遗传距离在 5 0cM左右。除连锁群C2 、O上分别有 5个位点 ,G、K、M上分别有 2个位点外 ,其余 15个连锁群均分布有 3个位点 ;(2 )与 96个位点在 80份秋大豆种质检测到种质间遗传关系达到极显著相关 (r =0 .910 ) ;(3)在 80份秋大豆初选核心种质中表现出较高多态性 ,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 9.3,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值为 0 .773;(4)在检测的秋大豆绝大多数种质基因组中 ,均为单一拷贝的位点 ,具有较高特异性 ;(5 )在相同的PCR扩增条件下 ,同一位点不同等位变异间易于识别且扩增强度较为一致。这套SSR核心位点的确定为中国大豆核心种质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4.
中国大豆疫霉菌分布及毒力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田间调查、从病株和土壤中分离大豆疫霉菌 ,对大豆疫霉菌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除东北地区外 ,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存在大豆疫霉菌。应用 13个鉴别寄主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 83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毒力鉴定 ,证明我国大豆疫霉菌存在丰富的毒力多样性。与植株分离物相比 ,土壤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程度更高。对不同地区来源分离物的毒力组成比较表明 ,长江流域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是黄淮流域 ,而东北地区分离物的毒力组成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65.
黄淮夏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利用 4 9对SSR引物和 14个农艺性状对 96份黄淮夏大豆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以了解黄淮夏大豆产区的资源多样性状况 ,为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帮助。结果表明 ,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范围为 1.0 70 0~2 .7310 ,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为 0 .5 313~ 0 .92 0 3;14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 1.1912 ,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为 0 .6 0 79,可见黄淮夏大豆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96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分子数据聚类结果均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  相似文献   
166.
<正>我的办公桌上放着沈阳农业大学董钻教授的著作,如《大豆栽培生理》(1997)、《大豆产量生理》(2000)、《董钻作物科学文选》(2005)等。还有他和单维奎一起策划,宋书宏主编的《辽宁大豆研究60年》(2010)。这些书都是董钻老师赠送给我的,每本书的扉页上都有董老师的签名,谦逊的写上"指正"、"雅正"字样。董老师的字既工整又漂亮,我有关大豆栽培生理的很多知识都是从董老师写的书里学来的。2009年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  相似文献   
167.
华南沿海地区南方夏大豆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60个SSR位点对来自华南地区9个省份的191份南方夏大豆(Glycine max)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91份材料中共检测到663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11.05个;Shannon-Weaver指数平均值为1.67,材料的成对相似系数范围为0.19-0.95,平均相似系数为0.29,说明华南地区南方夏大豆材料间的相似程度高,与表型性状表现相一致;在聚类分析中,以相似系数0.26为划分标准,可将夏大豆分为4个类别,但9个省(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相近纬度和同一流域夏大豆趋向于聚在一起;通过等位变异数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南方夏大豆分子遗传多样性中心可分成2个:一个以安徽省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另一个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中心的珠江流域。由于多数相同来源的夏大豆分别聚在不同的类别中,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拓宽育种遗传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8.
利用SSR技术对12个获奖的大豆(Glycine max)育成品种及其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目的是对大豆优良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准确评价,为亲本选配、后代遗传变异程度及杂种优势水平的预测提供指导。分析结果显示育成品种位点的等位变异数(154)低于祖先亲本(173),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0.70、1.41)均低于祖先亲本(0.74、1.53),对数据进行t测验,差异均不显著。表明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与祖先亲本相比,尽管差异不明显,但遗传基础有变窄的趋势。位点的多态性比较表明,位于O连锁群上的位点Satt173的多态性较高,适于分析不同的大豆品种。而位点Satt279(连锁群H)的多态性较低,不适合作为相似品种间的SSR分析。用SSR得到的数据进行遗传相似系数的计算和聚类分析表明,中国育成品种和祖先亲本均匀分布在两大类中,其分布与地理来源关系密切。实验选用分布在大豆19个连锁群上的31个SSR核心引物,所得结果与前人得到的结论一致,说明在分析遗传关系较近的品种时,选用较少的位点也能较好的反映大豆品种(系)间的遗传关系。根据系谱计算的遗传贡献率和基于SSR数据的遗传相似系数进行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相关极显著。建议在选配亲本时,先根据系谱计算亲本的遗传贡献率,再考虑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以减小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9.
一种获得大片段克隆的SMART全长cDNA 文库构建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SMART方法中PCR扩增削减了大片段基因所占比例,使文库中很难获得大片段克隆的问题,进行了方法改进.在原始SMART方法的基础上,以大豆叶片为材料,通过琼脂糖凝胶分级分离技术,将PCR扩增后合成的dscDNA分成3个等级,分别与载体连接、转化,构建相应亚库,每个亚库容量在1.0×106左右,重组率接近99%.改进方法所建文库的平均全长率53.6%,与改进前的(52.2%)相当.插入片段范围为0.5~3.5kb,最大插入片断长度比改进前的提高1.5kb.该方法提高了SMART方法中大片段克隆的获得率,为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0.
AVRDC的大豆种质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AVRDC历年研究年报内容,本文简要介绍了其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从1973年到1995年底,AVRDC共收集大豆种质资源13,618份,目前已全部保存在中期库和长期库中。1986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心化种质引进系统,新引进种质主要信息供所有科学家利用。针对热带地区大豆种子储存难的问题。对大豆种质储藏条件,种子寿命,储藏期间的生化物质变化及保存技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大豆育种家、病理学家、昆虫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