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67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豆耐盐基因的PCR标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大豆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及“耐盐品种×盐敏感品种”组合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筛选和鉴定与大豆耐盐性基因紧密连锁的PCR标记,旨在建立快速准确的大豆耐盐性鉴定方法。利用BSA法,对耐(敏)盐品种池和一个组合F2的耐(敏)盐池进行了鉴定,获得一个共显性标记。经F2分析,在盐敏感个体中仅扩增出约600bp的特异片段;在耐盐性个体中扩增出约700bp的特异片段或2个特异片段(700bp/600bp),经过连锁值测定,表明该标记与大豆耐盐基因位点紧密连锁。此外,该标记在其它2个组合F2群体及12个耐盐品种和13个盐敏感品种中得到验证,表明此标记可用于大豆耐盐种质鉴定及大豆耐盐遗传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使大豆耐盐性室内鉴定成为可能。为此,大豆耐盐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获得方法和应用已申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2.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抗感野生大豆根、茎、叶中S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多高于相应对照,且总体而言,抗病野生大豆比感病野生大豆SOD活性较相应对照增幅大。  相似文献   
3.
中品95-5117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品95-5117和中品95-5383是以中品661为亲本选育的抗东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SMV3)的大豆新品系。中品95-5383抗病基因的SCAR标记已被定位于大豆F连锁群(Chr.13),与抗病基因Rsv1紧密连锁。利用大豆F连锁群的34个对SSR标记引物及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SCN11及Rsv1候选基因标记Rsv1-f/r,对中品95-5117系谱亲本进行检测,结合对SMV3的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明确抗SMV3基因在系谱中的传递规律,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SMV3新品种提供依据。通过SSR标记分析发现,中品95-5117和中品95-5383与亲本中品661的相似性最高,而与另外一个亲本鲁豆4号关系较远。SCAR标记SCN11检测表明,只有1份材料Mangnolid(F-53)B为感病基因型。系谱的Rsv1-f/r标记分析表明,Williams82是中品95-5117中Rsv1基因的供体亲本。抗病性鉴定发现鲁豆4号高抗SMV3,但它并不携带Rsv1基因。据上述结果推测中品95-5117中不仅含有Rsv1,还具有来自鲁豆4号的抗病基因,证明该品系比其亲本中品661具有对SMV3更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由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作物种质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和某些研究的突破就在于关键性种质的发掘。引起绿色革命的半矮秆水稻和小麦就是利用了低脚乌尖水稻和农林10号小麦等一批矮源,我国水稻杂优的推广利用首先是发现了野败不育系。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创新和利用的成效,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未来农业生产的命运,即使生物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也仍然脱离不开种质资源,它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大豆起源于中国,作物的原产地往往是该种作物的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5.
<正>2001年8月在湖南张家界召开第七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我和盖老师说你今年被推荐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会取得成功,果然当中国工程院宣布当选院士名单时,盖钧镒的名字位列其中,成为迄今为止大豆科技界唯一的一名院士。盖老师为大豆产业的发展多方呼吁,坚持不懈,尽心尽力,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于大豆研究和大豆产业的发展,可见盖老师的大豆情结。盖老师1957年从南京农大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马育华教授的助手,也从此与大豆研究结下  相似文献   
6.
正浙江农科院原作物所(现称浙江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简称作核所)有三位朱姓大豆科技工作者,分别是朱文英、朱丹华和朱申龙。朱文英研究员主持选育了浙春号大豆品种,朱丹华研究员现为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在所内担任党委书记、副所长,主持大豆研究工作,朱申龙主要从事大豆育种研究,也在进行油用橄榄试种研究。当然现在的研究队伍已扩大,引进了五、六位博士和硕士,开展常规利  相似文献   
7.
我的相册里有一张20世纪80年代与刘忠堂、黄承运两位研究员在合江农科所办公楼前的合影。当时刘忠堂研究员担任黑龙江农科院合江农科所所长,黄承运研究员担任黑龙江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两位所长都在大豆育种上有所建树。我和刘先生交往多年,在大豆研究和产业发展上有共同语言,我很敬佩他在大豆育种上的成就,也对他掌握农业生产领域的能力印象深刻。我在担任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组长时,每当我想了解黑龙江大豆和农业生产状况,我会向他请教,他便是我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我在东北农学院读书时就知道马育华教授是生物统计方面的权威,多年从事大豆研究,是知名教授。196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中有马育华教授招收研究生,当时我已考完王金陵教授的研究生,尚未发录取通知。报考时系里讲考生必须达到录取标准,不会降低录取条件,宁缺毋滥。我当时就想,若不能被录取,还要好好复习,再报考马先生的研究生。后学校通知我和杨庆凯二人被录取,故未有机会再报考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了不同大豆品种对紫斑病的抗性,旨在建立大豆对紫斑病抗性鉴定方法,为大豆品种资源抗性筛选创造条件。对不同成熟期的37个大豆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对紫斑病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大豆紫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大豆成熟期和品种抗性的影响,由于避免了病害发生的有利时期,晚熟大豆品种紫斑病发生很轻或不发病。1998年和1999年,分别在防虫网室和温室人工接种鉴定45份大豆种质,两次的鉴定结果均表明大豆品种间对紫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温室条件下大豆紫斑病平均病情指数显著低于网室条件下的试验结果。为提高大豆对紫斑病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建议不同成熟期的品种同期鉴定时可对早熟品种进行摘花,保证接种时接种荚荚龄一致;对接种荚进行标记;设立高感对照;鉴定为抗病的材料进行重复鉴定。  相似文献   
10.
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的何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起源说.主要有中国东北起源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起源说、黄河中下游起源说、多中心起源说等.本文对这些起源说做了介绍和简要评述,并从中国农业起源、古文字有关大豆的记载、考古发掘、野生大豆的分布,以及大豆性状的演化等方面论述了大豆主要起源地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