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小麦品种“唐麦4号”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唐麦4号是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具有良好抗性的T1BL·1RS育成品种, 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唐麦4号携带1个抗白粉病半显性单基因, 暂命名为PmTm4。采用唐麦4号为抗病亲本的杂交组合(唐麦4号/Clement)F2代抗、感病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 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建立了与PmTm4连锁的分子标记连锁图Xcau12—Xgwm611—PmTm4—XEST92—Xbarc1073—Xbarc82—Xwmc276。根据小麦7BL连锁图的标记顺序和抗白粉病基因连锁标记在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上的定位结果, 将PmTm4基因定位于小麦7BL染色体臂末端。以上研究结果为唐麦4号抗白粉病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累加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42.
小麦GMP含量发育动态的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小麦京771和Pm97034杂交后代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小麦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发育动态进行了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的5个不同时期,共检测到8个条件QTL和10个非条件QTL,但没有一个QTL能在测定的5个时期都有效应。花后12 d,控制GMP形成的基因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量,条件QTL能解释6.21%的表型变异,该基因位于1A染色体上。花后17 d,在1D染色体上测到了1个新表达的条件QTL位点,单独能解释14.14%的表型变异。花后22 d,控制GMP形成的基因的表达比较活跃,非条件分析检测到3个QTL位点,条件分析检测到2个QTL位点,这5个QTL位点分别位于1B、5B、6B和7B染色体上,其效应值都比较低,2个条件QTL共同能解释12.67%的净表型变异。花后27 d,在2D和3B染色体上各检测到2个条件和非条件QTL位点,加性效应值比较大。条件QTL能解释16.37%的表型变异,非条件QTL能解释23.94%的变异。花后32 d,仍有2个新的基因位点在表达,但此时QTL的净表达量已经开始下降,条件QTL仅能解释11.43%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43.
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市场逐渐向"营养型""功能型"方向转化,顺应市场需要,具有独特营养品质和保健功能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及开发,成为农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北京作为全国科研育种的先导,率先开展了特用小麦研究工作,选育出了一批包括糯性小麦、蓝粒小麦、紫粒小麦等特用小麦新品种.其中,糯性小麦品种为国内首次选育,淀粉性状非常特殊,支链淀粉含量几乎达到100%,糯麦粉一方面可以代替糯米、黄米开发我国传统的糯性食品,还可以通过配粉延长面包等烘烤食品的货架寿命,改善面条、馒头等蒸煮食品的食用品质,解决速冻面食开裂问题,对食品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蓝粒和紫粒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已接近普通小麦品种,其氨基酸、铁、磷、钾、钙和硒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小麦,脂溶性的维生素(如A、E、D、K类)含量丰富,特别是含有普通小麦没有的碘,因此黑小麦作为纯天然黑色食疗型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4.
富硒强筋紫粒小麦品种——农大3753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色特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新品种农大3753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选育的,由组合京冬8号/黑小麦76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系谱号为:97冬加(2)-0-1-1-3-3-0。2006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冬性,籽粒紫色,产量高,富含微量元素,强筋,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俱佳。本文详细介绍了农大3753的特点、选育过程和栽培措施,并初步分析了该品种株高低于双亲、加工品质优于双亲的原因,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以及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借鉴。 相似文献
45.
糯性胚乳小麦的选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自然界,大多数禾谷类作物,如玉米、水稻、高梁、粟、黍子等,都存在糯性类型.但是由于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作物,在它的染色体7AS、4AS和7DS 上各有一个基因,即Wx-A1、Wx-B1 和Wx-D1控制Wx蛋白(淀粉粒束缚淀粉合成酶),Wx蛋白与直链淀粉的合成有关.当三个位点基因全部缺失或不表达时不能合成直链淀粉,只有支链淀粉、自然界不存在三个Wx基因同时缺失的小麦.所以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糯性小麦.小麦面粉中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面条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两个部分糯性"材料作亲本,并结合花粉染色、籽粒剖面染色、SDS-PAGE电泳等手段,在杂种后代中选出了若干糯性小麦品系,定名为"农大糯麦"系列.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遗传表达的稳定性、转基因小麦农艺性状和抗蚜效果,为转基因小麦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10年度在北京市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田间调查转基因小麦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各种农艺性状和田间的抗蚜虫效果,并与室内抗蚜鉴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4代转sGNA基因小麦株系2-5、3-7、3-20和5-20均为纯合株系.在田间栽培条件下,个体生长发育正常,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天数与对照基本一致,生长特性没有发生变化;但转基因小麦在株高、分蘖数、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等性状上与对照存在差异,千粒重和小穗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这4个株系都具有抑蚜效果,麦蚜虫口密度抑制率2.3;~48.3;.在转基因株系单分蘖上着生的蚜虫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结论]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和表达,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蚜虫效果. 相似文献
47.
正农大5181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心于2005年以农大3097为母本、轮选987为父本,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经系谱法连续选择育成的高产冬小麦品种,系谱号:2005BJ03-0-3-5-1-0。其组合配制目标为:针对"轮选987"成熟期晚、千粒重偏低的缺点,选择早熟、大粒品系"农大3097"与之配制组合,以期选育出保持"轮选987"产量高、适应性强、白粉病抗性好等优点并克服其缺点的新品种。选育结果实现了这一 相似文献
48.
普通小麦品种(系)籽粒的铁含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初步调查和评价我国普通小麦品种籽粒铁蛋白含量的分布状况,从我国品种中筛选铁含量高的基因型,为下一步高铁小麦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本研究随机选取了83个不同的小麦栽培品种(系),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小麦籽粒中的铁含量。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小麦籽粒铁含量变化范围较广,从5.64mg?kg-1到59.5mg?kg-1,平均值为30.13mg?kg-1,变异系数14.56,变异幅度比较大;籽粒铁含量为10~50mg?kg-1的品种占85.55%,而籽粒铁含量高于50mg/kg的仅占10.84%,在品种间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趋势;四月糙、金裹银、灰三糙等3个农家品种的铁含量超过了50mg?kg-1,说明在农家品种中存在着高铁含量的种质资源。农大3753等四个“有色”品种铁含量在40mg?kg-1左右,属于中高水平。 相似文献
49.
选用含有小麦条锈病抗源S2199的杂交组合 (3338/14119//S2199) F4/2*陕354 519株F2单株和其F3家系对S2199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来自条锈病抗源S2199的条锈病抗性为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该基因为YrS2199。采用BSA法和SSR分子标记分析,筛选到与抗条锈病基因YrS2199连锁的SSR分子标记Xdp269和Xgwm120,连锁距离分别为0.7和11.0 cM,并将其定位在2BL染色体末端上。这两个分子标记为S2199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基因聚合提供了便利。通过等位性检测和14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小种鉴定,初步明确了S2199含有的抗条锈病基因可能是Yr5或其等位基因。抗源S2199是一个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材料,为小麦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Yr5或其等位基因供体。 相似文献
50.
小麦RIL群体中GMP含量的动态累积和净遗传增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小麦京771和Pm97034及其175个重组自交系RIL(F2∶8)后代群体为材料,研究了籽粒灌浆期(花后12 d、17 d、2 2d、27 d和32 d)GMP含量的动态累积规律和各个时期GMP的净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多数RIL后代家系GMP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两亲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呈现“低-高-低-高-高”的规律,即籽粒灌浆初期GMP的累积量较低,后逐渐升高,但在花后22 d左右又开始下降,出现一个明显的低谷期,然后逐渐上升,成熟期达到最高。不同亚基组合对GMP含量累积的影响不尽相同,(1,17+18,5+10)、(N,17+18,5+10)、(1,14+15,5+10)和(N,14+15,5+10)组合的后代家系虽然在整个籽粒灌浆期GMP含量的累积变化各不相同,但均于花后27 d到32 d迅速上升,籽粒成熟期达到最高。若从GMP最后的累积量看,这4个组合是利于GMP含量累积的组合,而5+10亚基较其他亚基对GMP的累积更为有利。不同发育阶段GMP含量条件遗传分析表明,控制GMP性状的基因在整个籽粒灌浆期都有表达,大多数后代家系该基因表达在花后17 d左右最为活跃,花后22 d左右为低谷期,各阶段基因净表达量的变化与GMP观测值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