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篇 |
农学 | 5篇 |
基础科学 | 39篇 |
16篇 | |
综合类 | 69篇 |
农作物 | 9篇 |
畜牧兽医 | 15篇 |
园艺 | 33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63.
64.
番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深入挖掘番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基因,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共鉴定出26个番茄HAT。聚类分析发现,这些HAT可以分为7组,分别为HAG、HAG1、HAG2、MCC1、HAM、HAF和HAC。其中,GNAT家族(GCN5、HAT1、MCC1) 18个、p300/CBP家族4个、MYST和TAFII250家族各1个。6对同源基因Ka/Ks值均小于1,说明其进化中经历了纯化选择。不同家族HAT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但均为亲水蛋白质,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具有典型的保守基序和特征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发现,番茄HAT基因不均匀地散布于12条染色体上,且呈两端分布,其中1号和9号染色体最多,部分基因经串联重复形成基因簇。基因表达分析发现,GNAT家族番茄特有的HAT和HAG2组基因在病菌、盐和热胁迫下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一些基因具有病菌诱导特异性和耐盐(热)与盐(热)敏材料上表达差异性。可见,番茄HAT在结构、性质和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鉴定与分析为相关基因克隆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5.
为探究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量及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基于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计初始含水率分别为30%、50%和70%田间持水量,掺加小麦和玉米两种秸秆,掺加量分别占干土质量1.00%、1.60%、2.25%、3.20%,共设24个处理,从累计入渗量、湿润锋和土壤水再分布3个方面分析掺加作物秸秆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含水率相同条件下,随秸秆掺加量增加,累计入渗量减小;在秸秆掺加量相同条件下,随初始含水率增大,累计入渗量减小。秸秆掺加量一定时,随初始含水率增加,湿润锋推进距离增加;初始含水率一定时,随掺加量增加,湿润锋推进距离有减小趋势。秸秆掺加量对土壤水再分布交点深度影响显著,对交点含水率影响不显著;初始含水率对土壤水再分布交点处含水率影响显著,对交点深度影响不显著;初始含水率和秸秆掺加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玉米秸秆掺加量极值为2.25%~3.20%,小麦秸秆掺加量极值大于3.20%,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华北地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从Ca^2 参与热激,调控热激(钙调素、Ca^2 -CaM信号系统、Ca^2 -ATPaSe应激反应)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对热激的适应与Ca^2 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7.
辣椒属喜温作物,生长期适宜温度17~30℃,最适宜温度20~25℃.气温低于17℃或高于30℃时,生长势减弱,大量落花落果,各种病害相继侵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浙江省平原地区7~8月高温不适宜辣椒生长与开花结果,但浙南高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7~8月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68.
水稻-番茄轮作注意预防除草剂药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地处浙江最南端,受纬度、地理位置及地形
等因素影响,冬季温暖,年最低月平均温度在7 ℃以
上,很少出现0 ℃以下的冰冻天气,因此具有发展越
冬大棚番茄栽培的自然气候优势。近年来随着水旱轮
作栽培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农户多会选择水稻过后种
植番茄,该种植模式既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又为实
现大棚番茄可持续、稳定发展找到了有效途径。随着
这种模式的推广应用,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2011 年1
月4 日,温州马站菜农反映番茄植株地上部新叶皱缩,
疑似病毒病。现场取样发现:地上部幼嫩叶片向背皱
缩,叶色略变深;地下部分根系变短,根尖端膨大瘤状,
通过听取菜农田间管理情况讲述,并查阅有关资料和
彩图,确诊为二氯喹啉酸药害。这种情况在温州永嘉、
平阳都有发生。笔者根据近两年来温州地区番茄除草
剂药害的发生情况,总结出防治措施,以引起采用这种
栽培模式的农户注意,并为其合理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