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施氮对大豆植株氮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两个品种,设置3个氮水平,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植株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反应不同,黑农48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黑农44,黑农44和黑农48的各器官全氮含量变化为:籽粒>叶>茎>叶柄;在N50处理下大豆各器官全氮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N50处理最高,N100处理对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蛋白质含量低于N50处理,N0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低;黑农48的需氮量高于黑农44,增施适量氮肥能提高大豆氮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春大豆农艺性状与品质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黑龙江省不同地区20个大豆栽培品种(系),对其农艺性状和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生育期、苗期(Ve~R1)、鼓粒期(R5~R6)、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花期(R1~R3)、结荚期(R3~R5)、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细、底荚高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生育期以及苗期、结荚期、鼓粒期的日数、株高、主茎节数和结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期日数呈显著相关;籽粒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硫肥对大豆蛋白亚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利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硫肥水平对3个大豆品种东农46、黑农35和北9395的7S和11S球蛋白亚基含量的影响。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硫增加北9395 7S和11S球蛋白亚基含量,11S/7S降低。东农467S球蛋白亚基含量增加,11S球蛋白亚基含量降低,11S/7S降低。黑农35 7S和11S球蛋白亚基含量降低,11S/7S增加。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硫增加北9395 7S球蛋白亚基含量,11S球蛋白亚基含量降低,11S/7S降低。东农46 7S和11S球蛋白亚基含量降低,11S/7S增加。黑农35 7S和11S亚基含量降低,11S/7S增加。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盆栽条件下对大豆幼苗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在逆境条件下,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MDA含量逐渐增高,SOD活性表现为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施氮对大豆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研究了施氮对大豆籽粒的蛋白质积累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均随种子发育而增加,但不同时期蛋白质积累速度有一定差异。籽粒形成前期(开花后30 ̄50d)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开花后50 d,东农42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而绥农14、东农163开花后60 ̄67d出现下降,后期呈现增长。施氮抑制籽粒形成前期蛋白质的合成,随着籽粒形成,抑制现象逐渐消逝。不同品质类型大豆品种对施肥量反应不同,东农42的需氮量高于东农163和绥农14。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以农肥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看,化肥和农肥、秸秆之间无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农肥间有较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说明了在农业生产中二者可互相代替,同样可以达到培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