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4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21篇
  129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17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丘陵区水稻土Cu污染空间变异的协同克里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丘陵红壤区铜冶炼厂周围水稻土污染区(1.40 km2),在景观尺度上,采用协同克里格方法,研究了影响表层土壤Cu含量空间分布预测的辅助因子.基于空间自相关性、间距、长轴方位角以及各种预测误差,评价了辅助变量(包括秸秆全Cu含量StrawCu、籽粒全Cu含量GrainCu、土壤全Cd含量Cd、土壤pH、土壤有机质OM、高程H)对表层土壤Cu含量分布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格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Cu/Cd>Cu/H>Cu/StrawCu>Cu/GrainCu>Cu/OM、Cu/pH,而多辅助变量协同克里格预测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Cu/(Cd,StrawCu)>Cu/(Cd,StrawCu,H)>Cu/(Cd,StrawCu,GrainCu)>Cu/(StrawCu,GrainCu)>Cu/(Cd,H).与土壤全Cu含量的普通克里格插值精度相比,利用表层土壤全Cd含量、水稻秸秆全Cu含量、高程作为辅助变量与水稻土表层全Cu含量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可以显著提高预测精度;但水稻籽粒全Cu含量作为辅助变量对预测精度影响不显著;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作为辅助变量反而降低了预测精度.在对表层土壤全Cu含量分布的多辅助变量协同克里格预测中,表层土壤全Cd含量和水稻秸秆全Cu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高程,水稻籽粒全Cu含量不能提高对表层土壤全Cu含量分布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2.
近几年来,吉林省东丰县一些个体鹿场每年春、秋季节常流行的一种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呈突然性出现;散发性流行,成龄鹿圈零散发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时间一般在12-48小时之内,死亡率高,约为95%。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病鹿数306只、死亡290只。严重地影响了东丰县养鹿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将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食(药)用菌具有广泛的抑菌活性,可为日益突出的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综述多种食(药)用菌主要活性物质多糖、黄酮、酚类、萜类以及培养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以期为食(药)用菌源抑菌活性物质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为研究发酵处理后的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糠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30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15个重复。试验组Ⅰ添加发酵菌糠后饲喂;试验组Ⅱ饲喂常规饲料,为对照组。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60 d。采集乳样与血样,进行乳成分分析与血液生理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菌糠发酵后粗蛋白提升208.33%,粗脂肪提升35.58%,且发酵料稳定性好。饲喂奶牛后奶牛产奶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71%(P<0.05),体细胞数显著下降55.92%(P<0.05),奶牛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综上所述,金针菇菌糠经发酵处理后蛋白含量显著提升且稳定性好,饲喂奶牛后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奶牛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5.
对重金属具有高耐性、低富集的水稻品种可用于轻度重金属污染的水稻土。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2种水稻土(红泥田和黄泥田)中Cd、As污染对9种水稻生长的影响,分析不同水稻品种对Cd、As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As污染处理下所有水稻品种的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在红泥田上,水稻生物量降低幅度为29.4%~54.3%;在黄泥田上,降低幅度为29.5~53.3%。不同水稻品种对As耐性有显著差异(P〈0.05),晚粳9707(粳稻)生物量降幅较小,耐性较高;浙1500(籼稻)降幅较大,耐性较低。对于Cd污染处理,在2种类型土壤上9种水稻对Cd耐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水稻品种对土壤Cd、As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在2种类型土壤上,德农2000(杂交稻)和浙1500(籼稻)分别对As、Cd的富集系数最高,对As、Cd污染敏感;南粳32(粳稻)对Cd、As的富集系数均较低,对Cd、As污染不敏感。在9个水稻品种中,南粳32对Cd、As的富集能力最低,并且对As耐性较高,适合在Cd、As轻度污染的水稻土上种植。  相似文献   
86.
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玥  孙波 《土壤》2012,44(3):353-359
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研究分解植物残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影响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植物残体的性质、土壤和气候环境因素、农艺措施,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本身的活性和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从而导致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同时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现象。以上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未来针对野外田间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仍需深入研究关键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7.
叶新新  孙波 《土壤》2012,44(3):360-365
稻田受重金属镉(Cd)污染后,土壤中的Cd可能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而水稻品种和土壤类型对Cd吸收和积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进行Cd的农产品安全阈值制定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时,需考虑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和不同水稻品种对Cd吸收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和土壤类型对Cd吸收和积累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常用于预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模型,以期为环境风险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农产品安全阈值制定提供有效的工具,并为生产安全(无公害)稻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红壤溶磷菌的筛选及溶磷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以磷酸铝为磷源的蒙金娜(PVK)液体培养基研究了从红壤土中筛选出的4种溶磷菌的溶磷效果,选出其中的优势菌株B1,并对其溶磷机理做出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4株溶磷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均有显著的溶磷效果,其中菌株B1在培养4 d后有效溶磷量最大,达到292.8 mg L-1。各处理培养液pH在培养期间均有显著下降,pH从7.0下降至3.2~4.7。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各菌株培养液中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随培养时间变化而不同,其中菌株B1主要分泌草酸和苹果酸,培养1 d后有机酸总量可达到5 mmol L-1;通过添加有机酸对磷酸铝活化的试验表明,分泌有机酸溶磷仅是菌株B1溶磷机制之一,可能还存在其他溶磷机制。菌株B1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9,最适培养温度为30℃,100 ml三角瓶的最适装液量为30~40 ml。经鉴定,菌株B1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有99.9%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9.
不同气候条件下潮土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峰  蒋瑀霁  李昌明  孙波 《土壤》2014,46(2):290-296
针对气候变化的背景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调控农田土壤养分循环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设置在3个气候带(冷温带海伦、暖温带封丘和中亚热带鹰潭)的潮土移置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移置第6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种气候条件下潮土移置6年后土壤部分理化性质显著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冷温带最高而中亚热带最低;在种植玉米的不同施肥处理中,土壤中微生物总PLFAs、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和放线菌PLFAs含量均表现为海伦封丘鹰潭,真菌/细菌比值在冷温带最低;PLFA图谱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气候条件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海伦和封丘位于PC1正轴,而鹰潭位于负轴,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特征PLFA包括18:1ω7c、16:1ω5c、16:0、18:0和18:2ω6,9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温度、降雨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总体上,气候条件的变化在短期内(6年)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可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相似文献   
90.
镉污染下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供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艳丽  吴亮  龙光强  孙波 《土壤》2013,45(5):821-829
污染条件下的土壤氮素供应影响了作物生产和植物生态修复。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剂量镉污染下我国21种水稻土无机氮的供应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10天后,不同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态氮含量变幅为1.42 ~ 70.40 mg/L ((平均值为16.76 mg/L)),其中NH4+-N和NO3--N分别占62.5% 和33.7%;与施肥对照相比,镉污染降低了大多数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态氮的含量,平均降幅为58.4%,主要是由土壤溶液NH4+-N含量下降所致;土壤溶液NO3--N含量受镉污染的影响程度则因土壤类型而异。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偏因子分析((VPA))表明镉污染对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氮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类型,施肥影响最小,三类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比例分别为40.38%、6.51% 和0.05%。镉污染下,pH、CEC和土壤质地显著影响水稻土无机氮供应,其中土壤pH是镉污染条件下影响NH4+-N含量变化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