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31.
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交互致病性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鉴定江苏省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所属种及菌丝融合群的基础上,进行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菌株与其寄主的人工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对各自的原分离作物均表现强致病性。将该六种病菌在六种作物上的病情指数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水稻纹枯病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六种作物,综合致病力最强,平均病指为42、38;第二类为玉米、大豆纹枯病菌及棉花立枯病菌,其致病特性及症状与水稻纹枯病菌相似,但致病力较弱,平均病指分别为31、0,25、80和18、95:第三类为大、小麦纹枯病菌,其致病特性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不侵染大豆和棉花,平均病指为28、1和26、53。据致病力划分的类群与菌株所属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病原丝核菌在自然界中相互侵染的可能性,以及各种作物丝核菌种群的多样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2.
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交互致病性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鉴定江苏省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所属种及菌丝融合群的基础上,进行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菌株与其寄主的人工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对各自的原分离作物均表现强致病性。将该六种病菌在六种作物上的病情指数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水稻纹枯病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六种作物,综合致病力最强,平均病指为42、38;第二类为玉米、大豆纹枯病菌及棉花立枯病菌,其致病特性及症状与水稻纹枯病菌相似,但致病力较弱,平均病指分别为31、0,25、80和18、95:第三类为大、小麦纹枯病菌,其致病特性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不侵染大豆和棉花,平均病指为28、1和26、53。据致病力划分的类群与菌株所属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病原丝核菌在自然界中相互侵染的可能性,以及各种作物丝核菌种群的多样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33.
长江下游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发生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7 年, 在江苏省常熟市徐市镇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地(致病小种为落叶型JC5),对苏棉8 号从6 月初至9 月中旬进行棉花黄萎病调查, 并结合当地的气温、雨日等气象因子对黄萎病的发生消长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平均气温23℃最适宜发病, 平均气温大于28℃时发病停止(隐症)。黄萎病的日增病指与平均气温、雨日相关性较强, 与雨量相关性较差。合并5 年的资料, 通过多因子筛选, 得出日增病指(Y)与雨日(X2)、大于23℃的有效积温值(X1)的关系式: Y= - 0.14949X1+ 0.14544X2+ 0.93551。  相似文献   
3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接种植物内生性季防菌后,其诱导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棉花茎叶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和的歧化酶和酯酶活性的变化,。(1)诱导接种植物内生性生防菌73a,接种点附近棉茎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表现为酶带宽,颜色深,活性 明显强于单用针刺的对照,而针刺对照又明显于空白对照;接种后4天,接种73a等内生性防菌的酶谱比针刺对照及空白对照多1条Rf为0.28的酶带。挑战接种后10天测  相似文献   
35.
雾滴直径和喷雾量对茎叶处理除草剂药效的影响(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雾滴直径和喷雾量对茎叶处理除草剂药效的影响(续)MoritzKnoche(五)雾径和喷雾量对除草剂叶面吸收程度的影响对除草剂来讲,叶面对有效成分的吸收是引起植物反应的先决条件。现缺乏有关同喷雾技术决定的雾径对于叶面吸收影响的资料,但一般认为500Pm...  相似文献   
36.
夏正俊 《作物学报》2013,39(4):571-579
20世纪20年代,植物学家Garner与Allard在研究大豆与烟草等植物的光反应时发现了植物光周期现象。大豆作为模式植物对光周期现象的理论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大豆基因组的复杂性及与相关功能基因关系的不明确性严重阻碍了学者对大豆光周期现象本质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控制大豆生育期主要QTL基因的相继克隆,特别是对大豆生育期贡献最大的E1基因的成功破译,学者们逐步认识到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的独特性。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大豆中具有拮抗关系的E1和FT基因位于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主要通路的中心节点(integrator),但两者间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的调节因子尚待明晰。对大豆光周期反应及生育期基因的深入研究,在生产实践上可为大豆品种的栽培区划、合理布局及分子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高分辨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HRM)分析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便捷的核苷酸检测方法。本实验从染料用量、模板浓度、产物片段长度3个方面探索了适宜HRM分析的最佳条件,并利用HRM技术对单核苷酸(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及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nDel)检测及基因分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μL反应体系中,20×Eva Green饱和染料加入0.1~0.3μL,模板浓度加入10~200 ng不影响HRM分辨率;扩增产物长度在70~190 bp范围内,插入/缺失片段长度3~13 bp范围内,高分辨熔解曲线均有较好的分辨效果。利用HRM分析技术检测分析F4个体基因型,结果与PAGE电泳分析完全一致。本实验结果说明,HRM技术与传统凝胶电泳基因分型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分辨率高、准确快速、成本低等优点,是基因型鉴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8.
江苏省几种作物丝核菌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9.
除草剂的普及和合理使用,是桑园生产的一项很重要的省工措施。本文简述桑园杂草防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桑树省工栽培趋势桑树栽培面积以1930年的71万亩为最高,其后逐渐减少,到1985年为10万亩。与桑园栽培有关的技术逐步向省工化发展。桑叶采收从摘叶转变为条桑收获,中耕除草从锄头转变至旋耕,以及除草剂的推广普及等。其结果,每10亩养蚕量所需总劳动时间逐年减少,1985年只为1965年的40%,1亩桑园栽培所需劳动时间只为1965年的34%。  相似文献   
40.
江苏省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硝酸还原酶缺陷型(Nit)突变体技术,对来自江苏省80年代及1991年不同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研究。80年代的65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经含氯酸钾培养基诱导,表型鉴定获得突变体A型(Nit 1)73株,B型(Nit M)77株,C型27株,其它类型4株。亲和性测定表明,仅一株(VD8)与国外落叶型群相亲和,属同一亲和群,其余菌株为非落叶型群。对1991年的35个菌株诱导获得78个A型突变体,19个B型突变体。有5个菌株与国外落叶型群相一致,呈强亲和性反应,其中JC1B及SY12两菌株获得A、B两型突变体,可成为我国的落叶型的标准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