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54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
不同稻田状态下克无踪快速灭茬控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控明不同稻田状态下克无踪快速除草灭茬的效果,2000年在湖南宁乡进行了克无踪用药量、对水量、施药时天气、增效剂、前作留茬高度等对除草剂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克无踪有效用量为3.75L/hm^2左右,视杂草基数适当增减;对水量对灭草和灭稻茬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二甲四氯、乙草胺、碳铵+氯化钾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克无踪的控草效果;卵茬高率不同的主要影响稻茬原再生蔸率和再生株数。推荐克无踪施用量,早稻冬泡田为3.00-3.75L/hm^2,早稻冬干田3.75-4.50L/hm^2,晚稻免耕田为3.75L/hm^2,同时加入碳酸氨铵45kg/hm^2和乙草胺450mL/hm^2为增效剂,对水900kg/hm^2于傍晚或清晨喷施,晚稻免耕清茬时,前茬留茬高度不超过4cm杂草枯黄以后应及时灌水淹没杂草或稻茬,以有效控制杂草或稻茬再生。  相似文献   
22.
采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对50个籼稻(粘)品种进行了食味与其它米质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a.在籼稻总体中,碱消值与食味成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呈显著负相关,碱消值,直链淀粉以及蛋白质含量对食味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又以直鲢淀粉含量的负效应最大;b.在早籼类品种中,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是显著降低食味水平的品质性状,且二者对食味的影响效应独立,程度相近;c.晚籼类品种以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影响显著;d.优质类和中质类品种中,蛋白质含量是显著影响食味的共同要素,其作用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但作用方向相反,另外,本文还对食味的影响因素,以及蛋白质和食味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
基因型和环境对糯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连续3年种植在湖南5个稻作区的品质水平不同的6个糯稻基因型进行了米质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基因型(G)×年份(Y)×地点(L)二级互作在分析的所有品质性状中极显著存在;G×Y互作及G主效在大多数品质性状中极显著或显著存在,但G×L互作及L主效仅在少数性状中显著存在,(2)各性状的表型变异主要由基因型方差及互作方差组成,且性状间表现不尽一致.(3)广义遗传力及遗传变异以碱解值、精米长/宽比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最大,胶稠度最小.认为对于糯稻品质性状的改良,除胶稠度外,对大多数性状的选择都有较好的效果,但应充分注意G×E互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虎  唐启源 《作物研究》2006,20(5):401-404,408
综述了我国氮肥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率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5.
关于米粒垩白性状与胚乳淀粉细胞结构的关系,长户一雄、稻津脩等曾有报导。就形态特征而言,他们认为垩白性状与米粒胚乳中的平行排列的细长细胞群有关,无垩白米粒则无此细胞群;并据此将不同米质的品种分为若干类型。但是这里有三个问题不甚明了,即:一,平行排列的细长细胞群是否有量的界限;二,此种细胞群与其相对应的“大型细胞群”的比例关系如何;三,所谓细长细胞是否有一大体的划分标准。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关系,并进而探明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改造的途径,以更  相似文献   
26.
27.
明确长江流域春玉米适宜的栽培调控措施。比较不同处理间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利用地膜提前播种及生育中后期采用化控剂的调控,既可调节生育期,又可以优化资源分配模式,提高物质生产效率,在适宜密度范围内,在稳定粒重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数,可以达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产量高低主要在于花后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的积累量,覆膜及化控剂调控对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互作增产效应大,说明两种栽培措施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但高产互作效应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明确长江流域春玉米适宜的栽培调控措施。比较不同处理间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利用地膜提前播种及生育中后期采用化控剂的调控,既可调节生育期,又可以优化资源分配模式,提高物质生产效率,在适宜密度范围内,在稳定粒重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数.可以达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产量高低主要在于花后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的积累量,覆膜及化控剂调控对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互作增产效应大,说明两种栽培措施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但高产互作效应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
杂交水稻新组合品比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在浏阳市永安镇将11个新培育的杂交水稻组合作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栽培,比较其产量表现、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等综合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参试品种产量表现高于对照,其中荃9311A/RC6株型适中、穗大粒多,综合性状表现优于其他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4排放。【结果】 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 -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 -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 -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 -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 -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 -2;从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 0.06—1.30 μmol·m -2·s -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 0.01—0.70 μmol·m -2·s -1);从稻田CH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 -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 -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kg·hm -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 -2。双季稻CH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 -2。再生稻CH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 -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9 kg·kg -1,头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2 kg·kg -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1 kg·kg -1,再生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18 kg·kg -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5 kg·kg -1,再生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50 kg·kg -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 【结论】 从单位产量下CH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