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51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41篇
  63篇
综合类   230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96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选择吉林省44个园林乔木、灌木树种叶片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火行为模拟试验。对绝干含水率、厚度、抽提物、灰分、燃点、热值、蔓延速度、消耗质量比、火线强度和驻留时间这10个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各树种叶片的理化性质、林火行为均存在差异,表现出对叶片抗火性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计算理化性质、火行为指标因子得分,建立指标因子得分模型,得出综合得分。应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理化性质、火行为指标综合得分进行TOPSIS分析,得到44个树种叶片的抗火性强弱评价值。乔木树种五角枫、梓树、樟子松等,灌木树种早锦带花、鸡树条荚蒾、珍珠绣线菊等,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火性,可以选择作为园林树种混交种植,以提高城市绿化、森林公园树种的抗火性。  相似文献   
92.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凸显,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已经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并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碳汇造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举措。碳汇造林是通过既植树造林,又减少破坏森林,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从而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同时,进行碳汇造林还可以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方面产生效益。基于此,从碳汇造林的概念出发,指出当前我国在碳汇造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3.
白皮小麦皮薄且胚乳相对含量及出粉率高,较红皮小麦更受农户和企业青睐,但也更易发生穗发芽。为了给抗穗发芽机理研究及抗性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在7个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来自世界主要小麦产区的502个白皮小麦材料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和评价,然后对白皮小麦穗发芽抗性进行位点关联分析。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02个白皮小麦材料中,仅1.39%的材料平均发芽率小于40%,其中Osiris(埃及)、Vilmorin 29(法国)、Miana(法国)、Kanto 107(日本)、Darwin(德国)、Magnif MG(阿根廷)和Benefactress(英国)具有在多个环境下稳定的穗发芽抗性。利用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紧密连锁的236对标记筛选到202个多样性位点,依据遗传结构将白皮小麦群体分为3类(K=3)时,分别有40.92%、30.03%和29.04%的材料分在三个亚群中,当K=6时群体结构趋于稳定,同时发现,非洲的材料群体结构单一,而来自其他地区的材料遗传结构更复杂。结合穗发芽表型与K=3~6时的遗传结构数据对具有代表性的303个白皮小麦材料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平均值与各环境值分别关联到4个与15个在白皮小麦群体中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等位变异位点。其中, Xwmc24.2-1AXcfd44.1-2DXbarc321.2-3AXgwm397.1-4AXwmc75.1-5B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关联到,为较稳定的白皮小麦抗穗发芽位点。  相似文献   
94.
针对第一代滴灌带铺设机作业速度波动时滴灌带输出量不稳定、产生堆积、缠绕,覆土动作不稳定问题,文章在原有基础上设计滴灌带输送控制机构,改进覆土轮结构和尺寸,实现高垄平台滴灌带铺设及滴灌带间隔性覆土作业,完成第二代滴灌带铺设机设计。在田间试验中,滴灌带未出现堆积、缠绕;当开沟铲入土深度为18 cm,覆土轮压力657 N,机组作业速度6 km·h-1时,相应覆土量727 g,覆土间隔233.8 cm,开沟宽度29.6 cm。结果表明,第二代滴灌带铺设机可完成滴灌带铺设、间隔覆土、抚垄等作业,满足实际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95.
水稻抗稻瘟病Pigm(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快速改良武运粳29196的稻瘟病抗性。采用定向回交育种策略,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花药培养技术,快速改良武运粳29196的稻瘟病抗性。以籼稻品种谷梅4号为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t)的供体,以高产易感稻瘟病的品系武运粳29196为受体,在连续回交和自交过程中,利用与Pigm(t)紧密连锁的In Dels标记S95477和S29742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BC2F1世代,进行花药培养,获得185个双单倍体群体(DH群体),从中筛选出82个含有Pigm(t)基因的改良株系。在经过对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的系统鉴定与稻米品质性状测定后,发现改良株系DH036和DH158的综合性状与武运粳29196已十分相近,且稻米品质有所提升,保持了武运粳29196丰产性的同时,稻瘟病抗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利用定向回交、花药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可明显提高稻瘟病抗性改良的预见性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新育成的武运粳29196抗性改良系,为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96.
为满足高寒地区冬小麦生长的越冬要求,针对在低矮作物(如大豆等)未成熟时垄间套播冬小麦种植模式的农艺要求,设计了垄间套播冬小麦机械式排种免耕播种机。为了保证冬小麦开沟器不在垄台上伤害农作物,设计了双向平行四杆仿形机构,能同时完成上下、左右仿形。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播种深度为45.9mm,合格率为86.7%;平均施肥深度为76.45mm;冬小麦出苗速率SE为4.88(株/天)/m,在次年返青期冬小麦的返青率为85.3%,能够满足垄间(垄沟两侧)套播冬小麦的播种要求。  相似文献   
97.
为了探究添加蜂胶佐剂、弗氏佐剂和铝胶佐剂后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取已制备好的大鲵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分别加入3种佐剂,充分混匀后制备成含菌量为1×108 CFU/mL的佐剂疫苗,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健康大鲵(平均体长40 cm、平均体质量85 g),每尾1 mL,并设不加佐剂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后第1、4、7、14、21、28、35天尾静脉采血,利用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35天进行攻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蜂胶佐剂组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1~14天呈上升趋势,第21天达最高,为1: 469.33,弗氏佐剂组于免疫后第1~28天呈上升趋势,第35天达到最大值,为1: 448.00,随后呈下降趋势;铝胶佐剂组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1~21天呈上升趋势,第28天达到最大值,为1: 362.67,不加佐剂组于免疫后第21天达最高,为1: 384.00,随后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基本稳定在1:4.00。攻毒感染试验表明,蜂胶佐剂组、弗氏佐剂组、铝胶佐剂组和不加佐剂组的死亡率为10%、20%、25%和35%,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77.8%、72.2%和61.1%,对照组大鲵死亡率为90%;3种佐剂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其中以蜂胶佐剂疫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8.
河北省平原地区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平原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路径纵横交错,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最佳捷径.从重视科学技术与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含量、创新科学技术基础性理论与应用性技术研究和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服务体系等3个方面对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9.
化学实验室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实验室排放的大量废液、废气及固体废弃物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缺乏实验室环保意识和实验室污染控制的经费投入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化学实验室管理及环境教育,进行实验室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分类收集与区别处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0.
王瑶  曾令兵  徐进  周勇  肖艺 《水产学报》2013,37(1):117-124
为研究斑点叉尾(鱼回)呼肠孤病毒(CCRV)诱导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细胞(CCK)发生凋亡的机理,以CCRV感染的CCK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DNA片段化检测、TUNEL反应、亚G1期细胞检测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等方法进行实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组织细胞后,细胞变圆、皱缩,随后细胞脱落,细胞单层呈网状,感染72 h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感染48 h后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的染色质固缩、核边缘化或破裂,可观察到凋亡小体,细胞凋亡率随时间增加;DNA片段化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细胞12 h后细胞基因组DNA出现片段化,随后逐渐增强,72 h达到最高;TUNEL反应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细胞72 h后细胞基因组DNA断裂,有大量游离3’末端自由羟基(-OH)存在.亚G1期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48 h后,约53.44%细胞处于亚G1期;利用JC-1检测试剂盒检测病毒感染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病毒感染细胞24 h后线粒体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膜电位变化显著.紫外线灭活与热灭活的斑点叉尾(鱼回)呼肠孤病毒不能诱导斑点叉尾(鱼回)肾脏细胞发生凋亡,表明细胞凋亡依赖于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