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50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73篇
  73篇
综合类   320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51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以6个高粱不育系为母本,4个高粱恢复系为父本,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24个杂交组合,对高粱自交系及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杂种优势及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产量和糖锤度外,其余10个农艺性状受加性遗传和非加性遗传共同作用,但非加性遗传作用比较突出,容易受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不宜在早代进行选择。全部自交系中,A 1整体性状优良,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组合A 6×B 3在茎粗、主穗长度、千粒重和糖锤度上SCA效应值最大,可用于选育抗倒伏和高产品种。在所有组合中,超亲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粱生育期性状和穗部性状上,适宜选育晚熟型高产品种。高粱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典型作物之一,在选择高粱杂交亲本时,要综合考虑亲本GCA和组合间SCA对杂交后代的影响,在高GCA亲本的基础上选择SCA高的杂交组合,会大大提高优势杂交组合出现的概率,加快高粱种质资源的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72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测定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土壤和糙米重金属、淋溶水中氮磷含量,收集整理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长期数据,以研究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选择净经济效益(NEB)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F)相比,长期施用猪粪(FM)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秸秆还田(FS)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钾,提高了全氮、全磷、速效氮和全钾,但差异不显著,说明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可提高土壤肥力;FM和FS提高水稻平均产量分别达4.1%和4.3%;FS和FM显著增加CH_4累积排放量,减少N_2O排放,但差异不显著;FM和FS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存率。与F和FS相比,FM降低了淋溶水中氮淋溶量,但显著增加了田面水磷含量和20 cm深淋溶水磷淋溶量,而对60 cm和80 cm深淋溶水磷淋溶量没有影响;FM显著提高土壤Zn、Cu和Cd含量,所有处理重金属含量均没有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FM没有引起水稻糙米中重金属含量的累积。与F相比,FM增加NEB 5.2%,达到1 056.8元·hm~(-2)。上述结果表明,20年尺度下,施用猪粪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面影响远大于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随着猪粪施用时间的延长其负面效应可能进一步扩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23.
[目的]本研究是对Fomitiporia yanbeiensis S.GuoL.Zhou液体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源和培养条件进行探索。[方法]以发酵培养液中的菌球生物量、菌丝生长速度和菌球萌发活力指数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的培养的温度、pH值、碳源、氮源、接种量进行优化筛选,研究最佳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并对发酵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功能性成分测定对比。[结果]液体发酵培养中最佳的发酵培养条件为:温度27℃、起始pH为8.0、接种量为11%、碳源是海藻糖、氮源是豆粕粉,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海藻糖2.0%、豆粕粉3.5%、KH_2PO_4(0.05%)、MgSO_4(0.025%),该条件下菌球生物量最高为2.36g·100mL~(-1)。发酵菌丝体的三萜类化合物、β-葡聚糖和黄酮含量均高于子实体。[结论]通过对发酵工艺的筛选优化,为该菌的人工驯化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4.
麦田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 V3片段PCR产物的DG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郊冬小麦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土壤DNA提取方法提取土壤微生物基因组,并采用降落式PCR和DGGE电泳技术对细菌16S rDNA V3区进行扩增和产物分离,分析了小麦4个生育时期3个土层深度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麦田土壤细菌多样性极高,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中一直存在数种优势菌群.但各时期都有新的不同的细菌出现,整体表现为随着小麦的生长多样性逐渐增加,收获期减少.表层土壤各生育时期菌群数量变化较大,而深层土壤菌群数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25.
鮡科褶鮡属鱼类部分线粒体DNA序列分析与分子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鮡科褶鮡属(Pseudecheneis)5种鱼类及外群种类巨魾[Bagar-ius yarrelli(Sykes)]和红河纹胸鮡(Glyptothorax fukiensis honghensisLi)的线粒体部分基因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间褶鮡(Pseudecheneis interm ediusChu)与平吻褶鮡(P.pavieiVail-lant)在Cyt b基因片段上完全无差异,形成单倍型,支持间褶鮡应为平吻褶鮡的同物异名.凭Cyt b基因片段构建了它们的NJ,MP和ML分子树,3棵分子树基本一致,均支持褶鮡属构成一单系群;怒江和伊洛瓦底江"黄斑褶鮡"不同样品分别聚在一起,但二水系的样品未能形成一单系;其他各种的不同样品均能分别聚在一起形成单系.怒江和伊洛瓦底江"黄斑褶鮡"的分类地位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26.
蒜田氨挥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蒜田氨挥发特征以及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氨挥发的影响,为大蒜种植的优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长期种植大蒜的试验田中采用原位通气法测定蒜田氨挥发速率,同步测定田间大气和土壤条件,并设置不同施肥量、秸秆处理和不同氮肥类型3因素试验,探究蒜田氨挥发影响因素.[结果]①蒜田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1周之内,氨挥...  相似文献   
727.
回顾了我国生态经济区划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目标和原则,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并对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28.
[目的]从疑似患有支原体肺炎肉牛中分离出致病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爆发牛支原体肺炎的某牛场病牛肺组织中分离致病菌,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和药敏试验。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与系统进化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结果]除分离到牛支原体外,还分离到1株致病性细菌FC-1。该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球杆状,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菌为1株鲍氏不动杆菌。[结论]导致牛支原体肺炎的病原除牛支原体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29.
这是有关中国白眉长臂猿野外交配行为的首次报道。2008年4月16日,在高黎贡山1天之内观察到1对成年白眉长臂猿的4次交配。白眉长臂猿的交配程式可以分为4步,雌性抬高臂部邀配—雄性接近雌性接受邀配—爬跨—休息。野生个体与笼养个体在发出爬跨邀请中存在一些差异,野生白眉长臂猿交配是雌性占主导地位。动物的交配高峰期及人为干扰可能是导致白眉长臂猿1天多次交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0.
为了解气候及环境变化对鱼类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对预防和避免生态失衡提供参考依据,2009-2010年于干旱前后,在李仙江流域江城采集长石爬鮡标本24尾,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干旱前后长石爬鮡(Euchiloglanis longus Zhou)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条引物对干旱前后2个群体24个个体共扩增出58条带,其中多态位点34个,占58.62%.干旱前期群体多态位点比例、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51.72%、0.229 8和0.328 1,干旱后分别为39.66%、0.164 1和0.237 2.干旱前后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95 8,遗传相似性为90.86%,遗传分化系数为0.172 0.干旱后长石爬鮡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但仍然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