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种氮肥运筹方式:零氮空白处理T0、农民常规施氮T1(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追肥1∶追肥2=6∶3∶1)、平衡施氮T2(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减氮10%施肥T3(施氮量135 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调节氮肥前移T4(施氮量150kg/hm~2,基肥∶蘖肥∶调节肥∶穗肥=5∶3∶0∶2),其中以T1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高效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和T3的增产幅度分别为4.12%~12.79%和2.17%~7.11%,T4减产幅度为3.91%~17.32%;T2、T3改善了寒地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的群体结构,提高了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茎、鞘的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此外,T2和T3也分别提高了齐穗期和灌浆盛期的高效叶面积以及拔节至成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并使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分别显著降低了17.92%和28.92%;T2、T3和T4虽然降低了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水稻光合物质生产,但拔节至成熟期的光合势、群体生长势和净同化率均高于T1。综上所述,平衡施氮方式和减氮施肥方式能有效地控制移栽至拔节期的物质生产,提高了齐穗期至成熟期光合生产和干物质转化效率,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2.
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构建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于 2017~ 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 3种栽培方式,即当地农民栽培方式(FP)、高产栽培方式(HY)和超高产栽培方式(SHY),其中以 FP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下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光合特征参数、群体生长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与FP相比,HY和 SHY的增产幅度在 2年间分别为 9.85%~ 24.78%和 12.76%~23.54%;HY和 SHY显著提高了各时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及水稻高效叶面积率;HY和 SHY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 CO 2浓度;HY和 SHY在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均显著高于 FP;HY和 SHY显著提高了水稻群体干物质重及叶、茎、鞘的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可见,高产栽培方式和超高产栽培方式通过提高水稻群体物质生产能力,从而实现了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施钾量及钾肥苗田与盆栽分配比例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盆栽试验,共计9个处理,每个处理16盆,3次重复,设置施钾量3个水平,钾肥苗田与盆栽分配比例3个水平。结果表明,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和根分叉数在40∶60处理间明显增加,较00∶100处理分别增加了16.58%、20.33%、16.35%、4.24%、18.18%、17.11%。在施钾量处理间,随着钾肥用量的减少,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干物重也随之下降;苗田与盆栽分配比例40∶60处理极显著高于00∶100处理,分别增加了12.52%、9.69%、6.55%。减钾30%处理可以有效地增加穗数和结实率,从而增加水稻产量;产量在40∶6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高于00∶100,提高了26.06%。因此,常规施钾下产量高于减钾处理,苗田与盆栽分配比例以B3(40∶60)最佳。  相似文献   
74.
不同有机肥对旱直播水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旱直播水稻品质在不同有机肥处理下的变化规律,于2018—2020年,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处理,即:零肥(N0)、常规施肥(NPK)、生物炭+常规施肥(OF1)、海藻生物有机肥+常规施肥(OF2)、基施旺生物有机肥+常规施肥(OF3)、凹凸棒有机肥+常规施肥(OF4),研究不同有机肥处理下旱直播水稻加工...  相似文献   
75.
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生理生化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需水特点及对土壤水分状况的要求,水分胁迫条件下对水稻的光合作用、叶片气孔反应、水稻的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和一些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6.
土壤水分对糙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控水处理,发现上育397和92—188不同粒位的糙米中各种类型籽粒的比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处理不同粒位均以整粒率和未熟粒率变幅最大,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两个品种都以抽穗前控水,尤其是长穗期控水的影响最大,整粒率明显降低,未熟粒率则显著升高;胴割粒率,多以生育后期和抽穗后持续控水的数值高。长穗期是影响外观品质的主要水分敏感期,不同时期以92—188对控水强度敏感,节水栽培应从品种选择入手。相关分析表明两品种籽粒中产量、加工品质与整粒率均呈正相关;蛋白质、直链淀粉、脂肪酸与整粒率均呈负相关,尤其是与脂肪酸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蛋白质的相关多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食味与整粒率均呈正相关,上育397优势粒中达显著水平,在92-188中达极显著水平,因此,整粒率可以作为判断产量、品质的参考。  相似文献   
77.
《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高素质综合农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对《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寒地盐碱地区水稻高产栽培行株距和穴苗数配置及高产行株距配置下垦鉴稻5号产量及品质特征,采用裂区设计,于2009年对黑龙江大庆盐碱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垦鉴稻5号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群体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庆盐碱地区采用6株苗/穴、株距10 cm,行距30 cm的配置可以获得高产(9 896.90 kg/hm2),垦鉴稻5号理论产量较常规配置(4株苗/穴,30.0 cm×13.3 cm)增产31.4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行距与产量均呈负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株距是3个因子中对高产影响作用最大的;垦鉴稻5号不同处理随株距增大,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口感和综合评分均以每穴2株苗的处理最好,以每穴6株苗的处理品质最差.综合比较,处理16(6~8株苗/穴,30.0 cm×10.0 cm)产量和品质是最佳群体配置.  相似文献   
79.
以垦鉴稻5号为材料,采用负压式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水势,通过防雨棚内的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结实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灌浆动态和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实前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的经济产量增加;垦鉴稻5号优、劣势粒的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生长速率(Gmax)值升高,中势粒表现则相反;垦鉴稻5号优、中势粒相当于生长终值百分数的I值升高,劣势粒表现则相反;垦鉴稻5号优势粒的活跃生长期D缩短,中、劣势粒的相反;垦鉴稻5号各粒位生长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G)值增大。结实前进行-18~-20kPa和-28~-30kPa的持续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的经济产量均极显著降低;垦鉴稻5号优势粒的■和Gmax值降低,中势粒、劣的相反;垦鉴稻5号各粒位的I值升高、活跃生长期D缩短、Wmax.G值增大。  相似文献   
80.
【目的】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及改良盐碱土,研究了连年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盐碱土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对两种还田方式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方法】试验在盆栽条件下,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空白及常规施肥对照(CK0和CK),分别以7500、16 500 kg/hm2(49. 5、108. 9 g/盆)不同量的生物炭与秸秆还田,每一处理连年进行相同量、相同物质还田。【结果】连续4年秸秆还田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土壤的容重,且还田量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生物炭还田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孔隙度变化规律与容重相反。各处理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盐碱土pH,且还田量108. 9 g/盆均显著低于49. 5 g/盆,秸秆还田极显著低于相同量的生物炭还田。生物炭还田土壤全盐量均与CK接近,秸秆1、秸秆2还田量与CK相比全盐含量分别降低了31. 6%和10. 8%。连年秸秆还田均极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但生物炭还田有所降低;各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且以秸秆还田提高的幅度更大;各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生物炭和秸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还田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9. 6%和7. 8%。【结论】2种物质还田均以生物炭2、秸秆2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且以秸秆还田高于对应量生物炭还田;秸秆还田的穗数高于对应量生物炭还田;各处理的穗粒数均显著高于CK,相同还田量时以生物炭还田的穗粒数、结实率高于秸秆还田;各处理千粒重均高于CK。连年生物炭和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显著降低盐碱土容重和p H,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孔隙度导致每穴穗数和穗粒数增加从而实现了增产。相同还田量时,以秸秆还田氮磷钾的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大于生物炭还田,与CK相比增幅均表现为钾肥磷肥氮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