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黑龙江地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中存在施肥量偏高,偏施氮肥,且惯于表施和全层施肥,肥料的淋溶、挥发及排水损失较多等现状,提出一种寒地水稻点状施肥方式,比较了点状施肥、全层施肥和侧深施肥的产量、品质差异及其与氮肥运筹的互作效应,为寒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盒栽试验,以垦粳8为材料,常规施氮条件下,设置施肥方式3水平(A1全层施肥,A2侧深施肥,A3点状施肥),氮肥运筹2水平(B1基蘖同施,B2基蘖分施),分析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产量及其构成以及稻米主要品质性状。施肥方式下A3产量显著高于A1,增产8.13%;氮肥运筹下B1产量极显著高于B2,增产9.56%。A3和A2分蘖始期、最高分蘖期叶片SPAD值,分蘖期叶面积,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极显著高于A1,增幅分别为3.88%~7.80%、3.54%~4.35%,15.85%~31.07%,7.87%~13.24%、8.09%~13.47%;A2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A1,增幅为6.39%;氮肥运筹下B1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显著或极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6.57%~6.71%,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B1极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10.13%、10.52%、8.51%。A3蛋白质含量最低,其食味值最佳,但加工、外观品质变劣;氮肥运筹下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及食味值B1极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0.81%、3.46%、1.61%、3.21%、1.65%。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蛋白质含量效应分析以侧深施肥、基蘖同施处理最低。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下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的效应分析,侧深施肥和点状施肥产量均优于全层施肥,氮肥运筹下基蘖同施优于基蘖分施,其中以侧深施肥、基蘖同施处理可获得相对优质的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以垦粳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面肥[雷力(0.45 L/hm~2)、战氏零农残(1.05 L/hm~2,简称战氏)、磷酸二氢钾(3.00 kg/hm~2)]及不同施用时期(2次:齐穗期、齐穗后15 d;4次:拔节期、齐穗期、齐穗后10 d、齐穗后20 d)对水稻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叶面肥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叶面肥的对照相比,施用4次雷力的一次和二次枝梗数,一次和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千粒质量均较高。不同时期施用雷力、战氏、磷酸二氢钾对水稻均有不同的增产效果,其中施用4次叶面肥处理的增产效果优于施用2次叶面肥处理,施用4次雷力、战氏、磷酸二氢钾处理分别较对照增产12.43%、10.59%、11.24%。品质方面,施用4次雷力对增加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效果最佳,施用4次磷酸二氢钾对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效果最佳。综上,在拔节期、齐穗期、齐穗后10 d、齐穗后20 d共4次施用雷力对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盐碱地土质差、稻米品质低的问题,开展了增施腐殖酸及减施化肥对水稻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增施腐殖酸明显提高了垦粳7号糙米率、精米率,降低水稻直链淀粉,对整精米率、蛋白质影响不明显,腐殖酸A2(15.84 g/盆)显著提高了垦粳7号的食味评分,明显改善了食味品质;减施化肥明显提高了垦粳7号食味品质,以B4(减量30%)施肥水平的食味评分最高,且对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不明显,但增加了垦粳7号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导致稻米外观品质变劣。通过增施腐殖酸(15.84 g/盆)配施化肥(减量30%)可明显提升垦粳7号的食味品质,但降低了其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4.
几种化学除草剂对甜高粱除草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几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方法]以甜高粱杂交种“天青一号”为供试作物,防效和株高为指标,通过苗前、苗后大田药效试验,研究几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及对甜高梁的安全性。[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除草剂莠去津在播后苗前用药量为6.000kg/hm2时防效较好,而在苗后用药量为10.390kg/hm2时防效为佳,并且苗后比苗前用药的除草效果要好。不同除草剂在苗后同一施药时期防除杂草的效果不同。38%莠去津防效均高于72%乳油2,4.滴丁酯和48%排草丹,总防效达到94.7%,且对杂交甜高粱生长影响最小,苗后1次用药即可取得比较理想的除草效果。[结论]该研究为甜高粱地杂草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负压式土壤湿度计严格监测土壤水势,用2个生育期相同的品种垦鉴稻5号和垦稻12号在防雨棚内进行盆栽控水试验.水稻返青至成熟进行-8~-10 kPa的间歇控水处理,较系统地研究了土壤水分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进行-8~-10 kPa的间歇控水,加速了2个品种的叶龄进程;使2个品种株高增加;使2个品种茎数减少;减少了2个品种收获的每穴穗数,且垦稻12号的穗数降低达到极显著水平;提高了2个品种的穗粒数、结实率;增加了2个品种各粒位的籽粒千粒重(垦稻12号的优势粒除外);提高了垦鉴稻5号的经济产量,降低了垦稻12号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旱种水稻适应品种及其评价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寒地膜下滴灌旱种的水稻品种,明确膜下滴灌旱种水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适应性评价指标,以94份寒地早粳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膜下滴灌旱种适应性系数、膜下滴灌旱种适应性指数和综合适应能力,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水稻旱种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白15号、长白17号、吉旱1号和农大1025在膜下滴灌旱种适应性系数、膜下滴灌旱种适应性指数和综合适应能力上均表现为中度或高度适应。水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对膜下滴灌旱种适应性反应指数综合评价表明,理论产量、穗数、经济系数、成粒率和千粒重5个因子可作为膜下滴灌旱种水稻农艺性状适应性评价指标,精米粒长、精米率、精米长宽比、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5个因子可作为膜下滴灌旱种水稻品质性状适应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以垦鉴稻5号为材料,采用负压式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水势,通过防雨棚内的盆栽控水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结实期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灌浆动态和产量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结实期进行-8~-10 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的穗数减少,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和经济产量降低;垦鉴稻5号各粒位的G軍、Gmax、和I值均升高;垦鉴稻5号中势粒的活跃生长期D延长,优、劣势粒的相反;垦鉴稻5号各粒位的Wmax.G值均降低。结实期进行-18~-20 kPa和-28~-30 kPa的持续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的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千粒重和经济产量降低;垦鉴稻5号各粒位的G軍和Gmax值均升高;垦鉴稻5号优势粒的I值降低,中、劣势粒的相反;垦鉴稻5号各粒位的活跃生长期D缩短;垦鉴稻5号劣势粒的Wmax.G值均降低,优、中势粒的相反。结实前进行-8~-10 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可作为寒地水稻增产保优灌溉的土壤水势指标;结实前不宜持续进行土壤水势为-18~-20 kPa以下的控水处理。  相似文献   
18.
以垦鉴稻5号和垦稻12号为材料,采用负压式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水势,通过防雨棚内的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稻抽穗前水分供应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抽穗前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垦鉴稻5号的经济产量增加,垦稻12号的经济产量降低;这2品种的叶龄进程略有提前,株高增加,茎数减少。抽穗前进行-18~-20kPa和-28~-30kPa的持续控水处理,2品种的产量均极显著降低,垦鉴稻5号的叶龄进程表现先落后,后提前,垦稻12号的叶龄进程滞后,2品种的株高极显著地降低,茎数极显著减少,干物质生产量和叶面积减少。抽穗前进行-8~-10kPa的间歇控水处理可作为寒地水稻增产保优灌溉的土壤水势指标,抽穗前不宜持续进行土壤水势为-18~-20kPa以下的控水处理。  相似文献   
19.
垄作栽培对寒地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黑龙江省早熟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空育131为材料,通过垄作栽培与平作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研究垄作栽培对寒地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分布在不同栽培方式间有较大差异,供试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其根系体积、干质量、根长及活力均存在明显不同。与对照(平作)相比,水稻(空育131)在垄作栽培条件下根系发达,表现为根长增加、根系干质量增大,根量尤其下层根量增多,根系吸收面积增大,根冠比增大,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水稻土养分及真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水稻秸秆长期还田对苏打盐碱土养分状况以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CK)、3.0(RS1)、7.5(RS2)、12.0(RS3)、16.5(RS4) t·hm~(-2) 5个梯度秸秆还田量,于连续还田5 a后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养分含量以及真菌的相对丰度、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降幅为20.37%~31.48%;RS1和RS3处理碱解氮含量较CK分别降低11.77%和9.61%;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增幅为9.39%~12.65%;RS4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11.03%。随还田量的增加,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均在RS4处理达到了最大值,较CK分别增加15.00%、49.34%、103.81%。总体上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土起到了改良效果。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还田量3.0 t·hm~(-2)时,Aphelidiomycota、轮虫门以及黄藻门相对丰度与CK分别相差20.40%、1.47%、0.08%;还田量16.5 t·hm~(-2)时,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裂壳菌属、柄孢壳属、腐质霉属以及被孢霉属与CK分别相差52.45%、1.40%、30.70%、16.84%、0.53%、0.44%,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部分菌门和菌属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ACE指数、Chao1指数、香浓指数降幅分别为10.86%~25.32%、7.81%~26.32%、0.25%~31.34%。秸秆还田处理改变了真菌的群落结构,其中RS3和RS4处理对其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利用RDA和Mantel test分析表明,全钾(p0.05)、全磷(p0.05)、有效磷(p0.01)、速效钾(p0.01)以及有机质含量(p0.01)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够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真菌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