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林业   33篇
  4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不同松林根际促生菌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稀释法对广西南宁市郊区的湿地松、加勒比松、人工马尾松和飞播马尾松四种松林的根际促生菌进行计数分析,研究不同松林间根际固氮菌、解有机磷菌、解无机磷菌和解钾菌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1)不同松林的根际促生菌总量差异明显,加勒比松林最多,人工马尾松林最少,其他两种松林相差不大;(2)各类根际促生菌数量在不同松林中都有明显的差异;(3)不同松林的促生菌数量都以固氮菌最多,解钾菌次之,解无机磷菌最少;(4)四种松林中,不同松林两两间根际促生菌的综合效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5)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松林林地土壤肥力的排序是:飞播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人工马尾松.  相似文献   
22.
马尾松组培苗不定根诱导及不定根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尾松优良种源组培苗不定根诱导进行了研究.采用L16(45)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NAA、IBA和基本培养基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生根培养基组合是1/3DCR+NAA0.15 mg·L-1+蔗糖2+琼脂0.6,2个月最高生根率达到51.7,须根多,根系质量高.马尾松组培苗嫩茎元潜伏根原基,不定根由诱导根原基发育形成,诱导根原基源于髓射线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23.
应用盆栽方式对不同光照与水分条件下苗期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的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及光响应曲线进行分析,用Li-6400测定光响应曲线并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无遮荫条件下,苗高增长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地径增长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在一层遮阴条件下,苗高增长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不同处理下,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在不同遮荫(透光率)条件下的表现为:无遮荫(100%)一层遮荫(22.65%)二层遮荫(5.37%);在土壤含水量最低时,P_(max)最小。在无遮荫条件下,光补偿点(LCP)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光饱和点(LSP)无明显规律。初始量子效率(α)无明显差异。无遮荫层P_(max)、LCP、呼吸速率(Rd)均大于一层遮荫和二层遮荫。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广东深圳、福建龙海和海南海口3个地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解磷菌在红树植物根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个地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深圳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在3个地点中最高,其中丝状真菌数量与其余两地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总数、细菌数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数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N,影响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P;从根际不同部位筛选出31株解磷菌株,细菌占多数;三地红树林解磷菌在根际的分布均以土壤中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25.
[目的]用PGPR混合菌液接种马尾松幼苗,以了解它们对幼苗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的综合效应。[方法]接种6个月后,测定苗高、地径、根际细菌、真菌、固氮菌、解无机磷菌、解钾菌7个指标对接种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接菌对马尾松苗高、地径生长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其中第8、10、11、12、19、20处理的苗高生长量增幅达18%以上;1、3、8、19、21处理的地径增幅超过20%。接种促生菌后马尾松苗木根际微生物总数增加的有13个处理。固氮菌增加的有9个处理,解磷菌增长的有9个处理,解钾菌增长的有13个处理。各类根际微生物数量都比对照增加的有第9、10、11、13处理。综合效应排在对照之前的共有15个处理,前3位的是第10、11、和19处理。[结论]以固氮菌N11或N13为主菌,P3和K8为副菌的混合液接种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6.
介绍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模式,阐述了广西绿色工程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并对广西绿色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7.
用0、50、100、200、300mg/L的稀土处理巨尾桉幼苗,以探讨其对巨尾桉苗木生长的影响及生理效应.结果表明稀土能促进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增加叶片气孔密度和栅栏细胞密度,提高叶片N、P、K以及蛋白质含量.提高苗木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28.
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桉树人工林多代连载的经营方式对林地土壤和酶的活性具有一定影响.对广西七坡林场连栽桉树人工林不同栽植世代:一代林(G1)、二代林(G2)、三代林(G3)林地以及对照林地(G0)的0~20 cm土层进行了微生物及土壤酶的分析.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中真菌数量表现为G3>G2>G1>G0,放线菌为G3>G2>G1>G0,细菌为G2>G0>G3>G1;其中二代林中微生物总量最多;各代林地之间土壤中果聚糖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且表现出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样地土壤中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
不同造林密度对尾叶桉生长、产量及材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在桂中象州县,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造林密度(833、1111、1250、1429、1666、2000、2500株/hm^2)对6a生尾叶桉生长,产量及木材材性的影响。经过一个轮伐期的定位观测,探讨种群密度与胸径、树高、立木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木材气干密度,木材纤维形态,冠幅,枝下高,林分保存率等的作用规律和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密度对胸径,立本单株材积,冠幅及枝下高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蓄  相似文献   
30.
王冠玉  黄宝灵  唐天  吕成群  韦立秀  王劲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96-15698,15701
[目的]对广西现代林业科技园优良树种展示区的5种林地:灰木莲8年生(G1)、灰木莲45年生(G2)以及对照林地桉树林(CK1)、杉木林(CK2)、相思林(CK3)的0~20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土壤生物试验法和土壤酶活性方法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表现为CK2〉CK3〉G1〉G2〉CK1;真菌数量表现为CK1〉CK2〉G2〉CK3〉G1,放线菌数量表现为CK1〉CK2〉G2〉G1〉CK3;微生物总量表现为CK2〉CK3〉G1〉G2〉CK1。[结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各林地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果聚糖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