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23篇
  2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2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水稻抗除草剂基因bar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研究以转bar基因水稻"HR"为供体,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优势组合"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为受体,经过3次回交转育成了对Basta除草剂具有抗性的9311近等基因系"9311HR",经PCR分析确认已导入bar基因.比较试验表明,9311HR及其与"培矮64S"配制的杂种的产量、米质、抗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分别与9311和两优培九十分相似.表明通过回交将  相似文献   
72.
温度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育性及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以11个水稻亚种间杂种、 1个籼型品种间杂种和7个籼、粳、爪哇型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低温对雌、雄配子育性和结实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敏感, 而亚种间杂种更易受温度影响. 当花粉充实和开花受精处在日均温13.7~29.3℃的范围内时, 温度每降低1度, 亚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平均降低3.42±1.6 个百分点, 结实  相似文献   
73.
低温对水稻剑叶膜脂过氧化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夜间低温对剑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囊体膜脂过氧化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a/b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和温度降低而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绿素总量的比值上升。低温处理4 d后,两个品种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同时也比处理2 d时高。超氧阴离子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两个品种的SOD活性在处理4 d后都下降。两优培九的CAT活性平缓下降,而汕优63则显著下降。脂肪酸的不饱和度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汕优63上升幅度较大,推测其对低温更为敏感。夜间低温引起剑叶类囊体膜脂过氧化加剧,脂肪酸不饱和度上升,这两方面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都与杂交稻的冷适应性相关。  相似文献   
74.
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稻米RVA谱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和2007年中国南方3个生态稻作区8个试点(20°N~32°N)共28个播期的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稻米RVA谱分析表明:不同稻作区稻米RVA谱特征值变化较大,最佳食味稻米RVA谱出现在华中双单季稻作区(26°N~32°N);不同播期的两优培九稻米食味品质也有优劣之分,适宜播期比迟播的RVA谱好;而在双季稻种植区,晚季稻的RVA谱好于早季稻.两优培九稻米RVA谱在年度间变化比较大,总体上看,RVA谱分析结果2007年比2006年好.  相似文献   
75.
以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10℃夜间低温处理对水稻幼苗叶绿体自发荧光强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与同时期的常温对照相比,两优培九的SOD、GR、CAT、POD酶活性的上升幅度要强于汕优63,而汕优63的GSH、ASA含量的上升幅度要强于两优培九。两优培九的O2-和MDA的积累少,叶绿体自发荧光强度降低程度小于汕优63。表明两优培九幼苗的抗冷性优于汕优63。胁迫后期,两优培九中一些保护酶类活性低于对照,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高于对照,表明此时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平衡已被破坏。  相似文献   
76.
亚优2号的生态生理特性及其栽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89年多点试验,试种结果表明,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亚优2号适应性广,感温性较强,播种至齐穗10℃以上积温稳定在1350~1420℃,适宜于杂交中籼稻地区种植;库容量大,比汕优62高23.9%;分蘖力强,有效生长量大;营养生长期短;灌浆期长,比同熟期的汕优63长9.5天;产量潜力大,多次出现比汕优63增产15%以上的田块,最高亩产759.6千克。 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是,充分利用库容量大的优势,发挥灌浆期长的特点,注重后期的肥水管理,延长功能叶的寿命,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77.
低温敏感不育水稻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两系法杂交稻制种中,对温敏型不育系育性转换的预测一般根据气象站发布的气温报告(150cm百叶箱温度)进行。本文以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研究材料,提出以直接测量植株育性敏感部位的温度或其周围气温来监测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的方法,比大气温度预测法更直接和准确。【方法】用不同类型温度及持续时间模拟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育性量化模型。【结果】以20 cm高度处连续3 d平均植株茎温或气温表示育性转换温度指标效果最好。以20 cm连续3 d平均茎温作为指标时,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上限温度为22.8℃,最适可育温度为22.5℃,育性转换下限温度为21.7℃。以20 cm连续3 d平均气温为指标时,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上限温度为23.2℃,最适可育温度为21.8℃,育性转换下限温度为21.5℃。【结论】可以根据本指标对制种田不育系进行育性监测并通过对制种稻田的小气候进行即时调控来保障和提高制种种子纯度,从而降低两系法杂交稻制种风险。本研究还建立了20 cm茎温和气温的统计预报模型,可以根据制种田灌溉时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水温和气象台报告的百叶箱温度及云量估算20 cm茎温或气温,实现对低温危害的调节和评估。  相似文献   
78.
褐飞虱在中国分布很广,近年来已成为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大量研究表明,进行抗虫基因分子育种是迅速改良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有效途径。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大肠杆菌的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安全选择标记基因和)花莲凝集素(GNA)抗虫基因构建于同一表达载体上进行遗传转化,获得带有安全标记基因的抗褐飞虱转基因植株。通过PCR扩增、Southern印迹和GUS检测分析表明,PMI标记基因和抗虫GNA基因同时被转入部分植株中并得到了表达,其外缘基因主要以单拷贝的方式插入水稻基因组中。对随机选取的8个转基因单株T0代种子经含潮霉素的培养基培养15d后抗感苗数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转基因植株后代符合单基因的遗传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79.
籼粳杂种亚优2号高产生理基础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80.
六张水稻遗传连锁图谱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个水稻品种培矮64S、9311、广陆矮4号和日本晴(Nipponbare)进行杂交组合,获得6个F2群体(PA64S/9311、PA64S/Nipponbare、PA64S/GLA、9311/GLA、Nipponbare/GLA和Nipponbare/9311)。除PA64S/Nipponbare群体为180个单株外,其余5个群体均为90个单株。在成功开发出新SSR标记的基础上,合成756对SSR引物对4个亲本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随机选用一些具有多态性的标记对F2群体进行了多态性分析,采用MAPMAKER/EXP3.0软件构建了6张微卫星连锁图谱。覆盖全基因组的长度为825.6~2455.2cM,定位的标记位点数为54~152个,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1.81~16.15cM。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张图谱间及与Temnykh等绘制的图谱在标记的染色体分布和线性排列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选用测序品种作为构图亲本有助于解析水稻基因组遗传信息,而开展水稻亚种间比较作图研究则可以促进整个禾本科植物比较基因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