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23篇
  2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2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1998和 1 999年以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 ,以三系法品种间杂交籼稻汕优 63为对照 ,探讨了两优培九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汕优 63相比 ,两优培九生物学产量高 1 2 .1 % ,经济系数高 1 2 .5 %。生物学产量高是因为叶面积延续时间长 1 7.1 %和较高的光合速率 ;经济系数高是由于茎鞘叶物质转运系数高和齐穗期以前群体相对生长速率及净同化率较高。两优培九生育前期株型较松散 ,后期较紧凑 ,群体受光姿态良好。  相似文献   
102.
在2005年3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申报的“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农业类获奖项目的一大亮点。两系法杂交稻是中国首创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3.
以两系法杂交稻两优108为材料,两优培九为对照,于2002~2004年研究了颖花受精对温度的反应。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开花受精期(5 d)日平均温度在13~29.3℃,两优108受精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受精率与温度相关极显著;两优108最适抽穗温度为25.0℃,安全抽穗温度低限和高限分别为21.8℃和28.1℃;两优108在日平均温度为24~26℃时开花受精,其受精率较稳定,在22~28℃,受精率波动也较小,但在20℃和30℃时,受精率波动较大。结合中国南方28个地区32年或52年7~10月的旬平均温度资料,提出了两优108在南方稻区各地的安全抽穗期和最适抽穗期。  相似文献   
104.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京分期播种分析了两系法杂交籼稻两优培九的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两优培九的穗终极质量为 5.17~5.64 g,为重穗型杂交稻;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穗增重速率由快变慢出现的时间较迟,穗重的快速增加期长达19.1~25.5 d,比其他播期长8.3~10.6 d.穗增重需要的总天数与生长期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穗生长期平均温度低,则总生长时间缩短.穗重周增量与平均温度及最低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以4月30日至5月10日播种对两优培九穗重较有利,穗增重速率下降时间较迟,能保持较长的活跃增重期,最终能达到较高的穗重.对于迟播的两优培九,在栽培管理上尤其要注意延迟后期的生理衰老,以延长活跃增重期.  相似文献   
105.
四个两系杂交水稻穗增重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法杂交籼稻的穗增重特性.4个组合的起始质量W0和终极质量A均明显大于三系杂交稻汕优63,表明这4个组合的穗型均较大,为重穗型杂交稻;起始增重势GR0/W0和最高增重速率GRpoi均明显小于汕优63;穗重活跃增重期为16~24 d,长于汕优63,完成穗增重需要35~53 d,而汕优63仅需27 d.为使两系杂交稻较早出现较高的穗增重高峰,并使活跃增重期延长,而完成整个穗增重的天数缩短,栽培上尤其要注意孕穗期增加茎秆中物质的积累,出穗后保证有充足的光合产物,并预防叶片光合功能早衰.  相似文献   
10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开花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蜀光582S、GD-8S、徐选S、GD-7S、02—142、208S、W9593S、YW-2S、Y3和S25共10个我国新近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为材料,以培矮64S和农垦58S为对照,观察了开花习性。结果表明:开花习性因不育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大致分为4类:1)蜀光582S、Y3、02—142与培矮64S(CK),花期集中、花时较早,盛花期出现在穗后2~5d,午前花率在60%以上,柱头活力强,但开颖时间短;2)徐选S、GD-7S、W9593S,花期分散、花时较迟。柱头外露率一般,对“920”敏感;3)GD-8S、208S、YW-2S,花期集中,但花时分散,柱头外露率一般,表面积较小;4)粳型不育系S25和农垦58S,主要特点是花时集中,但花时高峰迟,柱头外露率低。  相似文献   
107.
水稻抗病基因聚合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水稻新基因被发现、定位与克隆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分子育种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笔者主要就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对一些使用转基因手段进行多基因抗病育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8.
为鉴定部分水稻不育系的广亲和性和籼粳型,根据籼粳亚种间广亲和基因S5-n在第6染色体存在136 bp片段缺失的特征,设计InDel标记S5136,对培矮64S、广占63S等不育系进行广亲和基因鉴定。利用与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标记,对这些不育系PCR产物的电泳结果进行判读和分析,计算其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InDel分子指数法)。结果表明:①三系不育系粤泰A具有广亲和基因S5-n。②两系不育系培矮64S、N111S、C815S等11个不育系具有广亲和基因S5-n。③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培矮64S、广占63S、Y58S等的籼型基因频率均为0.76~0.91,据此认为具有10%~25%左右粳稻血缘的籼型不育系可能更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109.
江苏省两系法杂交稻研究与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江苏省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育种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开展江淮平原稻区自然条件下光温敏不育系育种体系的创新和加强苏中地区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技术体系的研究;在两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选育上,应使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加强恢复系筛选,着力塑造理想株型,注重生理指标选择。  相似文献   
110.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年7个生态点组成的30个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稻米各项品质指标均可在国标三级标准以上(2006年垩白粒率除外)。其中,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个性状2y均达到一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透明度均在二级以上。2年变异系数均小于0.05的性状有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0.10的性状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2年间,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胶稠度达极显著水平。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年间无显著差异。,两优培九作晚稻总体米质好于作早稻,整精米率显著高8.19%,在米质标准上高1个等级;碱消值也显著高1个等级;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低于早稻;透明度极显著好于早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