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1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12篇
  46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117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在大田条件下,以源于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家系)为材料,测定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NSC)含量和积累量(移栽后30d、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穗颈节间直径和维管束数量、产量等,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家系按库容量大小聚类,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茎鞘NSC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显示:家系间库容量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幅为289.4~945.4g/m2;按库容量从小到大依次可聚类为A、B、C、D、E和F共6种类型,平均库容量分别为388.0、575.3、667.3、728.4、793.4、887.2g/m2;抽穗期NSC含量和积累量均显著大于移栽后30d和成熟期。总体上,小库容量类型(类型A和B)移栽后30d NSC含量和积累量显著高于大库容量类型,相反在成熟期低于大库容量类型;在抽穗期,NSC含量在不同类型间变化不大,而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积累量大于小库容量类型。大库容量家系穗颈节维管束多,但源库比(单位库容量的叶面积)较小;移栽后30d到抽穗期,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间NSC含量的变化无差异,然而积累量的变化随着库容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库容量的增加,NSC表观转运量显著增加,而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特点。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较高,这与其抽穗前茎鞘NSC积累量高、灌浆结实期NSC表观转运量大、茎维管束多、源库比小紧密相关。由于大库容量类型源库比率较小,采取增源(尤其是茎鞘中NSC的积累)的栽培措施利于大库容量基因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2.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明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品质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方法】于2018—2019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上高创新基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的大田试验,水分处理设置常规灌溉(CK)、持续淹水灌溉(CFI)和间歇灌溉(AWD),供试品种为优质食味籼稻泰优871与普通食味籼稻荣优华占,分析测定稻田水分利用率、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供试品种的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与CK和CFI处理相比,2年AWD处理总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8.2%—62.5%、41.2%—91.7%。相比CK,AWD与CFI处理有增加2个供试品种产量的趋势,但优质食味籼稻品种产量无明显变化,仅2018年普通食味籼稻品种产量在AWD处理下增加显著,增产原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增加明显。AWD处理总体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而与CK和AWD处理相比,CFI处理则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不同灌溉处理下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存在年度间差异,2019年AWD较CFI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同时,2年AWD较CFI处理也显著增加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的胶稠度、峰值黏度及崩解值,且降低了消减值,提升了稻米的适口性,而CFI处理较CK与AWD处理则显著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但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籼稻品种直链淀粉、营养品质与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效应要高于普通食味籼稻品种。【结论】间歇灌溉处理提高了供试品种的水分利用率,有利于增加优质食味籼稻产量,改善了稻米加工,但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同时间歇灌溉处理可降低消减值及稻米蛋白质含量,提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崩解值,有利于改善稻米蒸煮食味的适口性;而持续淹水灌溉有利于改善稻外观品质。间歇灌溉方式可作为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品种高质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03.
采用1 038孔、510孔、264孔、150孔、0孔机插秧盘,在不同秧板及育秧土上进行秧盘应用效果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秧板育秧条件下,较少的秧盘排水孔数可以有效减缓秧盘水分流失速率,保水条件较好,出苗率也较高,促进了秧苗生长,同时起秧方便,根系较为盘结,不易松散;而泥浆秧板育秧条件下,较少的秧盘排水孔数阻碍了湿润泥浆对秧盘的水分供给,出苗率较低,秧苗生长反而受到抑制,虽然起秧力较小,但由于秧苗根系差,根系盘结力较低,易松散。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明优质晚籼稻(Oryza sativa L. subsp. xian)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适宜的穗肥施用时期,采用大田微区15N示踪技术,以优质晚籼稻Y两优911和野香优莉丝为材料,设置3个穗肥施用时期(D1:倒4叶期施肥;D2:倒3叶期施肥;D3:倒2叶期施肥),研究穗肥施用时期对优质稻产量、籽粒氮素积累及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两个优质晚籼稻品种的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D2达到最高产量,较D1、D3显著增产4.30%~6.39%;籽粒总氮积累量、15N标记肥料氮素积累量及其占比、15N标记肥料氮素回收利用率、15N标记肥料氮素收获指数表现为增加趋势,D2和D3较D1显著增加19.16%~21.26%、32.54%~50.75%、0.91~2.49、12.42~23.34和...  相似文献   
105.
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收集和整理了439个油菜开花期性状QTL相关标记信息,利用电子定位作图技术,将不同试验中的开花期QTL进行了电子整合,构建了含147个开花期QTL的综合图谱。结果表明,在整合图谱上,开花期QTL在芸薹属A、B和C基因组上呈非均衡分布,主要分布在A1,A2,A3,A10和C2染色体上,同时发现34个可重复检测的开花期QTL位点。将收集到的拟南芥中控制开花的基因通过同源比对分析,挖掘出66个芸薹属开花相关候选基因,并成功将这些基因定位到整合图谱上。本文结果为确定有关油菜开花期性状QTL及芸薹属作物候选基因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06.
为实现应用型和创新型农科类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专业基础课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和导向的农业生态学教育理念,以期为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服务。该理念以最终学习目标为起点,进行逆向课程设计,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提前展示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式,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7.
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广适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钵苗育秧和毯苗育秧2种育秧方式以及4种播种量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和育秧方式对籼粳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无论是钵苗育秧还是毯苗育秧,各秧苗素质指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同一播种量条件下,钵苗育秧处理的株高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钵苗育秧处理出苗率在S4播种量(8粒/孔)时显著低于毯苗育秧处理(86.0 g/盘),其他播种量下无显著差异。2种育秧方式的叶龄和茎基宽在S1播种量(2粒/孔或21.5 g/盘)时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播种量时钵苗育秧处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2种育秧方式的根长、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量仅在低播种量时差异显著;同一播种量下2种育秧方式间的根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8.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水稻种植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通过分析我国水稻生产对机械化种植的需求及发展前景,以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我国水稻生产特点,从农艺学角度探讨了发展我国机械化种植中所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不同机直播方式对南方优质晚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南方优质晚籼稻高产抗倒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籼型常规稻品种黄华占和籼型杂交稻品种泰优398为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淹水直播3个处理,分别测定优质晚籼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出苗率、干物质生产、叶面积指数和茎秆形态与力学特性。【结果】与湿直播方式或淹水直播方式相比,旱直播方式可显著提高供试晚稻品种的出苗率,增幅为6.10% ~ 22.96%,且干物质生产和叶面积指数均增加。同时,旱直播方式有利于提高供试晚稻品种产量,两品种增产幅度为6.99%~27.77%,其中泰优398产量增幅高于黄华占,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机械旱直播方式下供试晚稻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有效穗数增加。此外,旱直播方式下供试水稻株高相对较矮,基部各节间较短粗、壁厚和秆型指数与抗折力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显著负相关;株高、穗长、弯曲力矩与抗折力显著负相关,与倒伏指数显著正相关。【结论】采用机械旱直播方式不仅有利于增加南方优质晚籼稻产量,还能显著增加茎秆强度,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直播生产的风险。,但茎秆粗壮,茎壁较厚,有利于提高植株茎秆抗折力和秆型指数,降低弯曲力矩与倒伏指数。相关分析表明,茎  相似文献   
110.
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比例持续下降,从当时的71%下降到近年的40%左右。按单位土地面积计算,双季稻早晚两季产量比单季稻高57%左右,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种植,在保持稻田面积不变情况下,可大幅提高种植面积和总产。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益不高。制约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机插秧比例不高,特别是双季稻机插秧季节紧张,适宜机插搭配品种少,机插质量较差,及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不配套等。发展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途径是:选育和筛选一批适宜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优化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搭配布局;创新一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模式,完善关键环节技术模式;创制一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机械装备,实现机具装备配套;研发一批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技术配套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